“岳山造林”铸就生态丰碑
作者: 罗建和登临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置身于万木葱茏的浩瀚林海,富含负氧离子的绿野清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不禁思绪万千。谁能想象,50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荒芜凋敝的高山陡坡,还是人迹罕至之地?
走进保护区新设立的岳山造林展馆,透过那些充满年代感的老照片和影视音像等历史资料,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描述,可以大致了解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万人造林运动之豪迈气势,了解眼前这片高山绿洲的“前世今生”。
一张蓝图—
党建引领,组织有力,万名民兵大造林
50年前,在“岳山造林大会战”中,怀集县按照总劳动力5%抽调1万多名基层民兵,参照部队师级编制,编成县民兵师,公社编团,下编连排班,各公社都成立临时党、团支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1974年11月上旬,第一次“岳山造林大会战”,参加民兵1万人,时间68天;1975年9月,第二次“温泉造林大会战”,参加民兵1.5万人,时间75天。两次造林大会战,怀集县委党建引领,组织有力,党员冲锋在前,民兵甘于奉献,奋战岳山大造林。
在岳山,你可以时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感受到“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在关键山头、关键地段能够站出来,危险时刻能够豁出来”。用群众的话说就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红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参加两次造林大会战,在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中,上万青年民兵虽极度疲劳,却士气高涨。一大批连、排党员干部同群众一起包工段、包任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气魄奋战岳山,以吃大苦、流大汗的实际行动实现雄心壮志。
民兵们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克服了冬雨连绵、寒风刺骨、运输线长等重重困难,创造了将岳山“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广大党员干部、青年民兵抢晴天、战雨天、挥银锄、战岳山,落实“改零星分散为集中连片、改冬垦春植为秋垦冬植、改带垦全垦为撩壕”的“三改”行动,大打荒山歼灭战。两次大会战,共用时143天,岳山、温泉两个“战区”连成一片,总造林面积达3.5万亩。
怀集数万党员干部、青年民兵“为子孙植绿、为家乡添彩”的故事,是保护绿水青山、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真实写照,为肇庆市林业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50年来,岳山陆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总面积10.84万亩,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共记录植物1015种、陆栖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50多种。
向我看齐—
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作表率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干部带头冲锋在前。
中洲公社民兵团二连连长、共产党员李度文患有严重的胃病,前往岳山的途中曾因胃溃疡出血在怀城住院治疗。
在岳山上的两个多月,李度文只能吃面条和稀饭,团指挥所多次让他下山休息,但他表示“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完成任务,决不下战场”。工作中,李度文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每天5点半就带头上山,带领全连出色完成了任务,3次获得流动红旗奖。
五连副连长陈秀英也是连续几天发高烧,团指挥所让她下山治疗,她说:“李度文能带病大干,我这点小病算什么?”最终她坚持完成了任务。
像李度文和陈秀英这样的民兵师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他们与基层民兵一起挥洒汗水,站在岳山“700”高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时他们收工回来,没脱衣服就睡着了,可一听到还有连队未完工,又跳起来投入支援兄弟连队的战斗。有这样的党员干部模范带头,造林大军的士气怎能不高?
我们看到,“岳山造林大会战”中,如打仗一样开山造林,各公社民兵团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就战斗在哪里。他们在关键山头、关键地段、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尺银锄寄壮志,千锤百炼显豪情。”他们大规模高质量“大造林、造大林、造好林”,铸成了“岳山造林”样板工程,塑造了民兵们“敢于吃苦、特别能干”的形象。
在岳山“700”高地,到处可见共青团员以党员为榜样争相参加突击队的感人场面。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就是“无声的命令”所产生的效果。
在“岳山造林”中,共产党员们想方设法战胜一切困难。运木没有车就用肩膀扛,筑路没有水泥就用石头顶,修桥没有钢材就用木头垫……靠“一颗红心两只手”,克服一个个困难,建起了3.5万亩的杉林基地。
他们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希望留在岳山、把危险留给自己的忘我精神,影响着数万名民兵,感染着全县人民。每个共产党员,都是“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基石,他们用行动召唤着每一个基干民兵,凝固成坚强的堡垒。
面对岳山艰苦环境,在李度文的感召影响下,民兵们纷纷在劳动一线提出参党参团,全师积极开展党建工作,有3534名民兵(其中女民兵占1/3)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45名民兵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有451名民兵加入共青团,为党、团组织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
共同奋战—
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
当年“岳山造林大会战”,造林人员自带口粮、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在山里安营扎寨,自始至终没有休息日,没有工资,每天记12个工分,民兵要各自回生产队领工分。民兵一切行动听指挥,起早摸黑,连续作战,直至任务全面完成。
每天早上六七点,哨声(俗称银鸡)一响,民兵们马上集合到目的地开始当天的劳动。中午,各公社的后勤人员将午餐送到工地。傍晚,收工的号令响起,大家才返回宿营地。
当年全县数万名热血青年书写了一个个“团结成钢,顽强拼搏,手拿五尺银锄,身背水壶午餐”的动人故事。
在这些感人至深的鲜活奋斗者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廉洁自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青年人共同完成造林壮举。
文炮田就是其中一员。文炮田时任蓝钟公社书记兼县“岳山造林大会战”副总指挥。他从连麦镇文岗村生产队长、大队支书做起,1970年10月任蓝钟公社党委书记,1974年兼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后来成长为阳江市市长。
文炮田是群众眼里的好书记,他在蓝钟公社任职7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进村入户、田间地头,抓“绿化荒山”,在山上植树造林。他每次下乡见到农民都上前打招呼、谈农事,看到农民插秧,就下田插上几株。所以,别人看到他时,他的裤腿总是卷着的。当地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单车书记”“农民书记”。
跟随文炮田工作多年的古城村老支书林杰雄回忆,文炮田是一个廉洁自律、十分贴近群众的好领导。他经常身背挎包、脚穿凉鞋,骑一辆自行车到各村调研。林杰雄印象最深的是,文炮田到哪里,就在农户家吃个便饭,饭后都不动声色地留下半斤粮票、两角钱作为伙食费。
文炮田还经常与村民拉家常,给他们讲外面的故事。一次,文炮田从大寨参观学习回来,跟大家谈大寨人冒着严寒开山垦地的故事,鼓励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响应“绿化祖国”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
文炮田常说,磨破嘴皮,不如自己做出样子。他对部下很严格,亲近农民群众,带领农民干,做给群众看,不高高在上乱指挥,群众都很佩服他。
有一次,佛甘村一名干部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文炮田在公社干部大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他。会后,他又马上找到这名干部,耐心地做思想工作。
蓝钟公社山多地少,当时存在重砍轻造现象,造成不少残林荒山。怎样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同时解决农民群众的吃饭问题?
文炮田提出,在蓝钟搞试点林业采育场。为加强采育场的党风廉政管理,文炮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遵守廉政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财政纪律。
他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现象,不搞个人说了算,坚持原则,注重自律,掌握尺度。
文炮田先后提出制定了《蓝钟公社采育场劳动制度》《蓝钟公社采育场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账务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采育场的一切经济收入必须由场统一管理,实行计划开支。采育场的收支往来,必须做到财务公开,按月公布。产品、产值、归队数有差错,随时可到场财务组进行查对,做到人人监督、月月公布、财务公开。
蓝钟公社试点林业采育场管理的做法得到县委的肯定和推广,为两次“岳山造林大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任怀集县县长的陆文,父子三人参与“岳山造林”的事迹也传为佳话。陆文是岳山造林指挥部主要负责人,负责具体的组织领导。
大儿子陆志明时为蓝钟公社团委书记,带领青年民兵上岳山安营扎寨。二儿子陆志超,当年是县林业局规划股成员,也是“岳山造林”的先头部队成员,负责林地测绘、规划等工作。
陆志超回忆,父亲虽然当时是县长,但生活上从来没有搞什么特殊,吃穿用度跟造林民兵完全一样。
“民兵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茅棚,吃的菜主要是梅菜、豆豉、腐乳,规划设计组还经常只吃白饭充饥,或以生蒜头下饭。由于刺激过度,现在我的胃疼还时常发作。”陆志超回忆,“‘岳山造林大会战’为我后来到部队当兵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陆志超不畏艰苦,冲锋在前,不但消灭了敌人,在生死关头还抢救了一名战友,个人荣立三等功。
流动红旗—
“比学赶帮超”攻坚克难敢担当
当年的岳山林场、温泉林场杂草丛生、荒芜凋敝。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造林,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只要望一眼共产党员的身影,看一眼身边党员干部笑对困难的身姿,你就会信心大增”。这是凤岗镇桃花村一名当时年仅16岁的共青团员李按生的话语。
在岳山造林工地,《岳山战歌》《赞好连长》四处响起,岳山上到处飘扬着流动红旗—荣誉民兵连的旗帜,到处张挂着“发扬南泥湾精神,学习愚公移山精神,迎着困难去战斗”“五尺银锄寄壮志,千锤百炼显豪情”“时间不够夜来补,人力不够干劲补”的横幅标语。
一首首民兵们自己创作的民歌、诗歌在造林大会战的现场唱起。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造林效率大幅提高,从平均每人每日挖撩壕3丈多,很快就达到了6丈以上,超额完成计划造林任务。
资料记载,在参与“岳山造林大会战”的数万名民兵中,270人面对各种实际困难(如家里遭受自然灾害等),有230人带有不同程度的伤病,29人在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前后遭遇亲人离世。
在造林大会战面前,这些共产党员、民兵们把党的宗旨具体化了,把参与大会战讲大局讲奉献具体化了。那时那刻,“任务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誓言,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于是,一点变成一片,一片变成一面,形成填海移山的无穷力量。有这样思想作风都过硬的民兵队伍,怎么可能不夺取“岳山造林大会战”的胜利?
…………
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激励感召下,肇庆市、怀集县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这条主线贯穿于发展建设全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快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怀集县森林资源面积超391万亩,森林储积量达15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82%,先后获得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殊荣,成为肇庆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和“绿色明珠”。
肇庆市森林资源面积超1581万亩,森林储积量达61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0.77%,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森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绿色成为怀集乃至肇庆最亮丽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色。可以说,“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在筑牢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怀集县委专项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县行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