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乡土情

作者: 张晓松 朱基钗 于文静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

一路走来,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这片土地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恒久。

兴“三农”、固邦基,除贫困、向复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指引下,广袤大地日新月异,乡土中国沧桑巨变。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2024年11月5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甘蓝舒展,满目青翠的十里蔬菜长廊,见证了感人一幕——

菜地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菜农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熟知农民、熟稔农谚、熟悉农活、熟识农情,在广阔乡土和广大农民间如鱼得水,真情流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下车,习近平总书记便扛起铁锹,走向植树地点。

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也是这样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垄同群众一起劳作。

习惯的动作,劳动的本色,数十年未曾改变。

1984年,一名记者眼中的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是这样的——“既没有县太爷的‘谱儿’,也没有大学生的‘派’,着实有点土气。”

这种“土气”,源于一份终生难忘的乡土情结——“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7年时间里,知青习近平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习近平同志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

在梁家河的一段山路上,总书记停了下来,举目凝望黄土地。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每一道褶皱俨然岁月的纹路,每一座山峁仿佛历史的沉积,承载着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承载着古老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的厚重与沧桑。

这片土地上成长出来的独特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悯农,重农,兴农,强农……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深邃的历史逻辑。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最里面的一间屋舍,墙上印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凝视良久。

社,土地也,稷,谷物也。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哺育万物的土地,胼手胝足的农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泱泱中华文明史,多少朝代来了又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民才真正翻身做主,广阔农村变了天地。

习近平的乡土情0
山西省永和县白家腰村,农机正在改造田里进行深耕作业。图/ 王博

“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乡土情里,是习近平一片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忱。

“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万物土中生。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带领乡亲们修淤地坝、修梯田,每增加一寸耕地都十分艰难。由此,便更加深知土地的可贵。

2020年7月,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顶着烈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这里的黑土层此前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末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总书记不无忧虑。

“我们想了个办法。”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

“这个工作很重要!”总书记语重心长,“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种子,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也很重。

在2013年的一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袁隆平拿出两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习近平总书记,道出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总书记伸手接过照片,仔细察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高温来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同袁隆平亲切交谈。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

一年后,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袁隆平回答: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此时,袁隆平已经去世。

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关键在人才。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的全州县毛竹山村考察。雨后山村,空气格外清新。葡萄园里,农业技术员正在现场指导村民。

“把你的贡献就写在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葡萄园,叮嘱着农业技术员,“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要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这就是你们的贡献。”

如今,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田野一线,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个都不能少”

“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

2024年11月,在巴西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从小村庄到党中央的扶贫实践。

无论在历史的长视距还是世界的广角镜里,扶贫这件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大事,影响深远。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总书记的目标坚定不移:“一个都不能少”。

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总书记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指挥打赢气壮山河的反贫困斗争。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考察。

十多年前,在甘肃定西,总书记从乡亲的水缸舀起一瓢水尝了尝,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此后考察定西市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时,总书记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要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如今,一渠洮河水,惠及了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14个县(区)近600万群众。

总书记对农民的甘苦冷暖牵肠挂肚。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村民看病就医情况。

村民魏定瑜老人至今还记得与总书记握手时,手心传来的温暖:“除了问我身体情况,还关心我们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高不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

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袒露心扉:“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农村“一老一小”,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嘉鱼县四邑村,先后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村卫生室。

公共食堂价格实惠,卫生室内,中药西药、刮痧理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书记对现场老人们的叮嘱朴实而温暖:“把身体照顾好,活个大岁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在农民熊成龙家里,两岁的孩童脆生生地喊着“习爷爷”,总书记亲切地摸摸他的小脸蛋。从幼儿托育到医疗养老、务工务农,得知老熊家日子过得红火,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

“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目标,也是决心。

“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新时代的乡村,该是什么样的面貌?

2019年全国两会,河南濮阳的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用浓浓的乡音向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国农民的“八个梦想”——“想脱贫致富,想就地城镇化,想给孩子找个好学校上学,想让村里有一个好的文化场所……”

总书记认真倾听,眼里满是鼓励。他微笑着说:“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念兹在兹,感慨系之,习近平总书记思考的脉络、投入的心力跨越数十载。

在河北正定,对“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搞的河北定县试验进行深入了解;在福建宁德,矢志摆脱贫困,“促使农村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主政浙江时,在“八八战略”中强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写下无数美好憧憬……时代巨变中,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自觉:“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1983年,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学生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落款是“你们的同志习近平”。

“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字里行间写满年轻的县委书记求贤若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如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仍然是个大课题。

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

异曲同工的是,打开《之江新语》,书中以7篇文章连续系统、集中立论:《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讲文明兴村》《建法治安村》《强班子带村》。

2022年金秋时节,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黄土高原瓜果飘香、五谷满仓,“黄土地的儿子”又回来了。

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果园,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还采摘了一颗红红的大苹果。

“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从果园到苹果洗选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当年“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梦想早已实现,总书记道出新征程上的新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乡土中国,山河巨变。

乡村振兴,气象万千。

(摘自《人民日报》)

上一篇: 宝藏于心不在冠
下一篇: 奇迹般的新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