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六记

作者: 陈玉明

永远的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乡愁。

李白一生浪迹天涯,书剑飘零,但故乡始终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里,“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静夜思》是很多人学的第一首古诗。儿时,我们在父母身边,念这首诗,有口无心。

及至我们年岁渐长,身在他乡,古道西风,枯藤老树,《静夜思》就不再是一首普通的诗,而成了时时叩击心灵的绝唱。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我们常常抱怨故乡的种种不是。可是,如果听到别人指斥自己的故乡,我们会一万个不高兴。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无论我们在远方是成功还是失败,故乡都是心灵的港湾。

我们得意的时候,想回故乡,与家乡父老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失意的时候,想回故乡,用亲人的温暖慰藉心灵。

最美回忆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这是晋人张翰的乡愁。张翰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逃离洛阳,辞官返乡。

故乡,有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故乡的月色最美,故乡的饭菜最香,故乡的方音最甜,故乡的年味最正。

鲁迅的许多文章,基调都是暗黑的悲凉,但《故乡》和《社戏》,却有一抹难得的亮色。

即便素来冷峻如刀,鲁迅在写到少年闰土和猹,写到双喜、阿发和罗汉豆时,笔下也不免溢出罕见的柔情。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谁没有故乡,没有他心中的闰土和阿发?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子规,又名杜鹃、杜宇,本是一种寻常的鸟儿,却因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乡愁的象征。

乡愁,是对童年时光的追怀,是对脉脉温情的留恋。

我很喜欢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电影末尾,在《送别》的乐声中,英子坐着马车离开熟悉的北平,驶向未知的远方。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故乡,渐行渐远,慢慢变成惝恍迷离的梦,如同《社戏》中的戏台,似远似近,若有若无。

欲归难归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是汉朝公主刘细君的乡愁。

细君出塞72年后,绝代佳人王昭君,又重复着刘细君的故事。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多少人,如同刘细君、王昭君一样,望家乡,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有的人,使命在肩。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身膺朝命的疆寄重臣,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哪能想回去就回去?

有的人,壮志未酬。

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可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最后四面楚歌,一败涂地,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局收枰胜属谁。作为博弈赢家,刘邦唱着《大风歌》,气昂昂,“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近乡情更怯。我们想对亲友诉说心事,我们想洗洗旅途的风尘。

情随事迁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这是唐朝诗人戎昱的乡愁。

戎昱宦游漂泊,回到故乡荆州,望云梦故城,物是人非,触景伤怀。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回到故乡,一切都那么熟悉;但有时又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我们想寻觅旧迹,却发现已面目全非。

鲁迅在《社戏》末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们常有同感,也说不清究竟是东西变了,还是我们自己变了。

思念故乡,往往是因为思念故人。

然而,世事沧桑,情随事迁。有人回到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即便故人尚在,也只怕心境已换。

此心安处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这是苏东坡的乡愁。

苏东坡一生漂泊,如不系之舟。在杭州见到妻弟王缄,他不禁悲从中来,乡思绵绵。“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在那个年代,他想回一趟眉山老家,太难了。

幸好,东坡居士生性豁达,随遇而安。别深相思减,到了杭州,他陶醉于西湖美景,很满足地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只可惜,他终究无法在杭州久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哪里是他的家?哪里都不是。他自我安慰“此心安处是吾乡”。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习惯了,这里也就成了新的家乡。“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乡也未必不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有时候,我们可能更喜欢客居之地。

韦庄晚年回忆起当年游历江南的日子,依然无比怀念:“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啊,此时的江南,比战乱频仍的长安好太多了。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然而,他乡虽好,我们真的就能忘却故乡吗?

报我乡邦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这是文天祥的乡愁。这是最深最浓的乡愁,是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是对中华文化的情深不渝。

历代仁人志士,同有这一份家国乡愁。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这是王褒的乡愁。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是杜甫的乡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乡愁。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这是顾炎武的乡愁。

……

1937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东北、华北大地,东三省的青年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音乐家马思聪行脚绥远,谱下著名的《思乡曲》,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爱家乡的人,才可能爱祖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乡愁。

乡愁,既有空间性,也有时间性;每一缕乡愁,都铭刻着我们来时的路。

尽管如今交通发达、通信便捷,“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诗人的夸张,地理的乡愁渐渐淡了,但历史的乡愁——文化乡愁,依然历久弥新。不忘来路,才能走向远方。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