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复调:在镜头与枝丫间重构生命诗学

作者: 刘东

当影像成为缝合现实裂痕的银线,当快门声化作叩击心灵的震颤,我们在这期杂志中试图捕捉摄影作为疗愈性媒介的多元表达——它不仅是对创伤的凝视,更是重构生命诗学的棱镜。

周仰《漫长的告别》以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生死的影像对话。那些模糊的浴室水汽、病床上蜷曲的手指、养老院窗棂投下的菱形光斑,既是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私人叙事,更是目前超过 1000 万中国患者群体的集体显影。当我们看到周仰和母亲在探望间隙举起相机拍摄老人时,摄影已从记录工具蜕变为对抗虚无的仪式——正如桑塔格所言,这恰恰印证了影像作为“存在证明”的终极力量。邢磊《海流图》则用潮汐隐喻构建记忆拓扑学。海岸线与褪色的画像形成量子纠缠,在银盐颗粒中凝结着创伤记忆的可逆性实验。策展人林以宁和杨佳馨用“金属游历”带来令人震颤的视觉宣言。满屏病历、劳损的右手与眼睛、老化的皮肤与伤痕——这场金属材质的精神漫游,恰恰印证了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在冰冷的物质性中,往往生长着最炽热的生命叙事。

“生活诗人”川内伦子在其国内首展“遥远闪亮的星,在手中闪烁”中,将晨露折射的虹彩、烛火摇曳的轨迹、织物摩挲的微痕,编织成光的俳句集。那些过曝至苍白的天空与沉入幽蓝的阴影,构成日本“物哀”美学的当代转译——正如她在专访中强调:“摄影是让不可见的时间流速显形的巫术。”

本期特别策划将“摄影疗愈”延伸至身体实践。从芬兰 Halipuu 森林的抱树大赛,到小红书《拥抱一棵树》的触觉书写,我们邀请读者体验树皮纹路与相机皮革握柄的同构性。当催产素随掌心温度渗入年轮,当 1600 万年前的光合作用密码在数码传感器上重生,或许摄影的本质正是——让人类重新学会被世界拥抱。

三月刊试图构建的,不仅是关于摄影术的讨论,更是一场知觉的重建运动。愿这些在暗房中显影的泪水、在枝丫间流动的呼吸、在金属表面凝结的晨露,能为您铺就通往生命诗学的林中小径。

凝视的复调:在镜头与枝丫间重构生命诗学0

刘东

《摄影之友》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