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陪“嫦娥”长大

作者: 本刊综合

叶培建:陪“嫦娥”长大 0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从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在《新闻联播》的相关镜头中,一位白发老者出现在一众年轻的航天人当中,他就是陪着“嫦娥”长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科学家”—— 叶培建。

从小立志责任扛肩

1945年,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的一个军人家庭,从小便随父亲四处辗转。部队到哪儿,家就在哪儿。多次听父亲讲述抗美援朝经历的叶培建,将“强国”二字铭记于心,立下了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

1980年,叶培建赴瑞士求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看到了代表美国科技水平的展品—— 一小片来自月球的岩石,而同期参展的中国展品则是一个景泰蓝花瓶。这件来自月球的展品像一粒种子,在叶培建心中种下了“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学成归国后,叶培建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叶培建担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2002年10月,“中国资源二号”第二颗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然而,卫星绕地球飞行到第三圈时却失去了信号。得知此消息的叶培建心急如焚,于他而言,卫星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经排查发现,卫星的“走丢”是错误指令导致的。万幸的是,发出正确的指令后,卫星终于被“找到”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叶培建仍会哽咽,他说:“责任比命大!”

“犟”字当头冒险开拓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年近60岁的叶培建老将出马,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在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下,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到执行“嫦娥四号”任务时,很多人认为应该像“嫦娥三号”一样在月球正面着陆,因为这样有把握、更安全。但叶培建力排众议,坚持要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我们是能去的,我们应该挑战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次,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超越。”

“嫦娥四号”器箭分离不久,有一个不该打开的阀门打开了,飞行器燃料源源不断地外泄。紧急时刻,叶培建沉着冷静地带领团队成员迅速补救,顺利将阀门关上。由于飞行器携带的燃料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燃料丢失可能导致飞行器飞不到月球,或者能飞到月球但无法落下。叶培建和团队成员又开始重新设计飞行程序,对剩余的燃料精打细算。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创造了世界第一。

2020年,“嫦娥五号”取回了1731克属于中国人的月球样品。

2024年,“嫦娥六号”又首次带回了月球背面的月壤。

“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凭着一股子“犟”劲,叶培建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就,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