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不惑”, 向一流卓越期刊迈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广泛地进行科普阅读,于浩瀚书海中“滋养浩然之气”,是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青少年能读到“核心”的科普期刊吗?
青少年能读懂“高深”的科技期刊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此刻,你正在阅读的就是一本核心科普期刊。
2024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普类)遴选工作首次开展。此次遴选以专家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估数据为辅,从内容建设、出版能力、市场化水平、数字化与传播、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对科普期刊进行综合考察。最终,《发明与创新》等45种科普期刊成功入选。
常言道,人生四十而不惑。对于2024年刚过完40岁生日的《发明与创新》而言,这一阶段意味着跨过“不惑”一切“归零”,朝着一流卓越期刊的目标再出发。
2024年12月26日,《发明与创新》编委会正式成立。随着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发明与创新》翻开了打造一流科普期刊的崭新一页。
编委会都有哪些“大咖”?编委们都提出了哪些“金点子”,为期刊绘制了怎样的发展蓝图?我们一睹为快吧。
有请“智囊团”
《发明与创新》编委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科技、科普、教育、出版界的院士、专家共四十余人组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深厚造诣,是科普传播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快来认识他们吧。
编委会主任由我国著名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担任。在他看来,科学家做科普既是义务也是责任。科普能帮助公众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编委会顾问中,有对科普工作热情执着,赢得广泛赞誉的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也有长期致力于科普创作与传播工作,拥有丰富科普媒体经验的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有在学术上有造诣,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的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任福君,也有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有着独到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有长期从事植物演化和环境变迁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原馆长——李承森,也有促进创造性劳动,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徐长发。
编委会执行主任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担任。苏青有着为多家报刊撰写科普书评或科普文章的丰富经验,同时也是《发明与创新》的专栏作者。在他看来,引导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少年”的第一步。
此外,编委会成员还包括来自各大高校的教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校的科创名师,他们深耕于各自的教学与科研领域,用智慧和热情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各位编委的引领下,《发明与创新》将汇聚更多优质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科普平台。
你心目中的编委是什么样的?哪些领域的专家会让你更期待?如果有机会成为我们“特选”的学生编委,你将如何参与杂志的内容策划与科普传播?欢迎扫码与小编互动,说不定,下一届编委名单中就有你的名字哦。
“智囊团”发声
内容是期刊的生命。提升期刊影响力,必须坚守“内容为王”的黄金法则。在多位编委看来,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满足其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精心打造优质内容,严格把控编校质量等都是期刊出版的重中之重。
在数字化转型盛行的当下,传统期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涨粉”“出圈”?编委们从内容质量、栏目设置、互动方式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科技馆原党委书记 苏青
秉持忠于读者的办刊理念,将读者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鼓励读者积极参与评刊活动,主动走进学校倾听学生的想法,深入了解并回应读者对期刊内容、形式的喜好与期待。此外,教师和家长群体的阅读需求也不可忽视。
湖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杨春明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 吴垚
开设“校长论坛”“名师论坛”“创新少年初长成”等特色栏目,邀请校长、家长分享教育见解与经验,增进期刊与读者的互动交流,让期刊更具亲和力,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国防大学教授 孙旭
围绕“热点、疑点、经典”,深挖热门事件背后的科学知识,以辩证思维剖析社会争议点,采用独特新颖的方式呈现经典案例,延展期刊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赵蕾
要从追求知识广博、跨学科融合的“博”,到拨动读者心弦、激发好奇心的“拨”,再到于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种子、启迪创新思维的“播”,为期刊内容创作全方位导航,使其更贴合青少年的阅读需求。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李玉华
适当为期刊配置“周边”文创产品,配备学生可动手操作的器材包,让学生能边读杂志,边动手操作,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总编辑 姚昆仑
把好文章的“进口关”与“出口关”——在稿件筛选阶段,精选优质稿件,确保稿件在科学性、可读性等方面符合要求;在编校阶段,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词、标点,为读者呈现高质量的内容,在读者心中树立良好的期刊形象。
这些年,《发明与创新》从内容策划、编校质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着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以主题策划、名家专栏等树立期刊创新特质和独特调性。无论是贴近时事的主题宣传,还是注重教育性和引领性的“创造天地”“实践探究”等特色栏目,都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此外,通过聘请外审、外校,采用互校、阅评等方式,确保刊物编校质量显著提升。
当下,以社交媒体、短视频、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媒体生态,决定了传统媒体必须通过优势资源统筹、一体发展,在巩固、依托传统业务优势基础上,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开展多元品牌活动,打造衍生平台等,多维度为自身赋能。
以转型“拓”疆土
在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前,传统媒体如何有效利用创新 工具和平台拓展传播渠道,以适应受众日益增长且多元化 的信息需求?让我们来听听编委们的见解。
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科技馆原党委书记 苏青
要树立依托专家办刊、忠于读者办刊、借用技术办刊、付出真情办刊、尊重市场办刊的意识。借用新技术为期刊扩容,如在杂志上增设二维码,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音频、视频内容;大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文字图片“活”起来,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湖南省期刊协会荣誉会长 欧阳勋
要办好一本期刊,保底的事情要做稳,为期刊发展筑牢根基;开疆拓土的事情要做优,形成品牌活力,让期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报纸出版中心总监 司惟
与相关协会、机构积极对接合作,把资源“引进来”,让期刊“走出去”。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艳群
中南大学教授 徐海
以各类科学知识竞赛、征文活动为抓手,吸引广大师生参与,让科普的火种在活动中传递、升温,进一步增强读者与期刊之间的黏性。
山东师范大学瑞华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崔维贞
通过进社区、图书馆,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期刊推广工作,不断拓宽杂志覆盖面。
长沙市马坡岭小学特级教师、科创名师 曹晓敏
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号、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增强互动性和传播力。如开展读书会,邀请专家、师生以及广大读者共同“开麦”,围绕科学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阅读心得。
近年来,《发明与创新》以活动促品牌,先后策划了“院士专家进校园”、湘科普“四进”及“书香流动 创新不止”图书漂流等科普活动,以独创的活动形式、传播方式,在突破传统中注重实效,不断推动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激活青少年创新创造新动能。未来,我们还将在编委会的强势助力下,构建相互联动的新媒体矩阵,不断探索期刊发展新模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泉。《发明与创新》积极延伸科普传播矩阵,打造科创教育的聚合平台,助推刊物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以人才“育”先机
2024年6月,由《发明与创新》策划推出的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在中国科技会堂启动。对于这个标志性工程,编委们有话要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 徐长发
创新始于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促进创造性劳动,本质就是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因此,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汤超颖
要积极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努力实现自身“造血”功能,确保这一工程能够稳健、长久运行,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 谭迪熬
在培养“创新少年”的过程中,我们应专注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激励原创思维,引导学生以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并运用创新的灵感来解决问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张平柯
要怀揣情怀、立足长远,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彰显期刊应有的责任担当。
“创新少年培育工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验探索,是助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责任担当,也是《发明与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变量。期待更多“创新少年”从中脱颖而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因为热爱,所以情深;因为情深,所以相聚。《发明与创新》的未来在编委们的真知灼见中轮廓初显、方向渐明,一场“归零”后的“变革”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孕育。奔赴未来的《发明与创新》,正奋楫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