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即将消失的电报
作者: 本刊综合
近年来,各种谍战影视剧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情节涉及电报——发报员坐在机器前,时而按着按键,“嘀嘀嗒嗒”发出一串电码,时而聚精会神地听着电码,把它们翻译成文字抄录下来……
电报曾是世界范围内有效且可靠的即时通信方式,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报机等早已成为陈列在展柜中的历史物件。据称,目前我国可以发电报的城市只剩下北京和杭州。
提到电报,就不得不提世界上第一封电报的故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电磁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800年,意大利人伏打发明了伏打电堆,开创了电学发展的新时代。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意外发现,通电的导线附近能够产生磁场。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使电磁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一系列的科学发现,为电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32年,画家萨缪尔·摩尔斯乘坐“萨利号”游船从欧洲返回美国。途中他遇到了一位来自波士顿的乘客查尔斯·杰克逊博士。在交谈中,杰克逊兴奋地向摩尔斯介绍了欧洲电磁实验的最新进展。
这次交谈让摩尔斯深受启发,当他听到杰克逊介绍电流的速度很快时,就思考能否用电流传递信息。
经过多年钻研,1837年,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摩尔斯终于研制出第一台电报机。
当时,英国已有人研发出另一种电报机,但这种电报机只能传输20个字母。最开始,摩尔斯设计的电报机也只能传输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显然,这样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好在摩尔斯还有个天才一般的助手——阿尔弗雷德·维尔。
1840年,维尔开发了一套编码系统,用点、线和空三种形状组合来表示字母和数字。就这样,摩尔斯电码诞生了。这一编码系统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电报的信息传递效率,也为电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1844年,摩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用自己研制的电报机,向四十多千米外的巴尔的摩市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身在巴尔的摩市的维尔立刻回了一封电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电报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开始。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电报线路逐步在美国和欧洲建立起来,将城市与城市连接。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建设电报线路,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电报网络。
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为摩尔斯的智慧和毅力所折服。从艺术家转变为发明家,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实现了用电信号传递信息的梦想。由他发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代表着人类社会通信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标志着人类正式踏上了以电为信息载体的历史征程。
延伸阅读
与电报有关的经典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首次上映于1958年。该片以我党隐蔽战线的英雄——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在1938年的上海,为了加强秘密电台的工作,潜伏在敌占区,与何兰芬假扮夫妻,共同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