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作者: 李美玲 王清平 程凤英【摘 要】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师生共同成长、适应并推动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等价值,但目前面临教师研究与写作的意识有待加强、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对象复杂、教育研究与写作的表达不准等问题。文章指出,可以从培养教育敏感、聚焦研究问题、寻求支撑和凝练提升入手,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与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研究与写作 价值 困境 路径
教育研究作为“研究教育”的特殊活动,一切行为的价值旨归均在于通过剖析和探索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回答“教育与人”和“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在人的自由解放和社会发展中的理想功效[1]。教育写作就是把感性的、碎片化的、不系统的经验或实践探索转化为理性的、系统的、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文章。教育研究与写作就是在对教育素材进行梳理、提炼、运用的过程中,结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利用教育智慧和写作能力,将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教育教学成果的行为。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关注度高且成果价值性得到高度肯定。
一、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价值
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厘清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关键,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但是如果教师单纯从事教学工作,而没有反思意识和研究行为,常年重复课堂内容,极有可能过早地迎来职业倦怠期、发展瓶颈期,难以实现专业发展的突破。叶澜教授在她的《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3]这旨在告诫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教育研究成果。
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并非进行纯粹的创作,而是体现了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具有教育研究与写作爱好的教师,总是观察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具有教育研究与写作兴趣的教师,总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具有教育研究与写作冲动的教师,总是保持着敏锐的心境,悉心地体察身边的冲突和矛盾,汇成思想的洪流。
2. 助力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研究与写作就是在对教育素材不断进行梳理、提炼、运用的过程中,结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教育对象的深度接触、深刻了解和用心分析,进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科学、有针对性地教书育人,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素养,而且可以真正服务于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 适应并推动新时代教育的发展
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4]。2019年
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5]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和教学密不可分,这也应该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引入、新课改的开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身份定位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师职业也彰显出新时代教师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属性[6],这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开展反思性实践与研究的时代必然性和专业发展必要性。教师需要保持实践与反思,形成终身学习与研究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终身学习指向不是简单的“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教师发展”,它关注的是教师作为具体而丰富的人(而非工具)的整体性发展,其动力源泉是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主动发展的内在需求,并把自己作为发展的主体来看待,不仅是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和肩负社会的重托,而且是为了彰显职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7]。
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困境
近年来,有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背后的困境,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困境起于研究与写作主体、对象和语言之间内在的紧张与冲突,这种冲突的缓和,显然无法单纯依赖于写作技巧的训练[8]89-90。笔者及团队近年来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深入了解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现状,对其所处困境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意识有待加强
当谈及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没时间”。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本来就是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智慧总结孕育于生活中,教育智慧植根于教育生活中,需要教师去观察、去反思。教师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及其背后的教育观念进行审视、批判及自我调控的过程[9],拥有教育反思意识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先决条件。可是,部分中小学教师抱持“教师教好书就可以了,搞什么研究”“搞研究也不知道怎么搞,搞不出来什么名堂来”“专家搞研究,一线老师好好教书,各司其职就好了”等认知惰性,对教育研究与写作望而却步。
2. 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对象复杂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讲,教育研究与写作的对象复杂多样:教育活动涉及师生,且情境复杂,再加上学生多又颇具个性,教育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偶然性、意外性……这进一步加深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畏难心理。
3. 教育研究与写作的表达不准
教育生活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研究与写作的表达也应丰富多彩。然而,问题意识明确、概念使用规范、方法运用得当、逻辑层次清楚等一系列作为教育学术评判的标准,也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写作中越来越明显地获得贯彻[8]91-92。而中小学教师由于开展教育与研究写作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文献学习和专家指导,使得辛勤完成的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其问题与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的使用、逻辑思维的呈现不足。
三、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路径
1. 培养教育敏感—树立写作意识
教育敏感需要教师有慧眼和灵心。慧眼即需要一双眼睛去发现;灵心即需要用心感受和思考。比如,常见的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呈现形式—教育叙事写作,便是教育敏感下孕育的生动成果。中小学教师身处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思维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中,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多姿多彩、体验丰富,如果留心观察发现教育实践中的人、事、物,用心感受和思考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收获与变化,并将之记录下来,便可能对自身的成长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生活处处是体验,教育实践中处处皆学问。如此看来,教师教育写作的对象既不是纷繁易逝的教育事件,也不是蕴含于这些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所谓规律,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生活体验,它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形成的 “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10]。
就如教育叙事经典案例《一个转身的距离》[11],便是一线教师在不经意的小事中寻觅感动,并通过再现和反思,转化为教育叙事写作动人成果。用眼观察、用心体悟,化体验为经验,树立写作意识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解锁从单纯“教书匠”迈向专业“教育研究者”的密钥。
2. 聚焦研究问题—明确写作主题
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用心观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会像“无头苍蝇”摸不着方向,因此,树立问题意识,聚焦教育问题,明确写作主题,会让教育写作事半功倍。这需要中小学教师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要“有”:学会提炼问题
教育写作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专业训练。在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反复思考:“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思考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有何内在因素,还有哪些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的分析中又要思考应该从知识、技能、态度、习惯等维度进行研究。研究问题确定了,研究内容和方法才好确定。
(2)问题要“小”:提倡微研究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与写作中,要有问题意识,但如果问题太宽泛不仅难以坚持,而且会让研究结果难以实现、束之高阁。所以研究问题要聚焦。如《中小学德育》2020年第3期刊发的《返校班队会第一课主题设计要点》[12],便是聚焦第一节班会课,依据二年级儿童心理特点,立足生活线索,找准“爱国”重点进行主题设计。
(3)问题要“实”:解决真问题
“实”是“实际”不是“时髦”,“真问题”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遭遇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能易被忽视,但常常很普遍。例如,《以校园规范提升学生审美素养》[13]中,便是聚焦“学生发型标准”德育小问题开展的研究与写作。
(4)问题要“新”:寻求新视角
在教育实践生活中,有许多容易被忽略但却很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这需要教师要有创新视角,想他人之未“想”,研他人之未“研”,述他人之未“述”。如早在2014年,远程培训刚有苗头时,就有武丽志等研究者关注到这个最新领域,很快在团队的合作研究中,形成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际代研究[14],为新时代教师培训模式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3. 寻求支撑:确定写作形式
开展教育研究,明确主题、确认研究问题后,还需要寻求支撑,选择的主要支撑不同,写作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只有围绕研究主题选择适当而科学的支撑,才能使研究更专业、成果更科学,而支撑的形式主要包括理论、数据和案例。其中,数据支撑可以从文献、问卷和访谈调查中获得;案例支撑可以从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真实个例中获得。
4. 凝练提升:形成原创成果
论文与经验总结的区别在于论文要做到:有视角,要以一定的理论来观照,体现理论思维;有概念,要厘清其内涵与外延,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有结构,要构建思考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现思维的整体性与周密性。
教师的研究成果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因此,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用心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成长空间,积极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并充分挖掘和发挥研究能力,开发研究成果是每位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国仓.论教育研究的质性逻辑与价值诉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5):179-185.
[2] 李玉娇,刘春琰.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0):72-75.
[3]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20.
[4] 张铭凯.中小学教师科研自觉的三重判读:所为、难为与可为[J].现代教育管理,2021(5):86-92.
[5]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0-30)[2023-05-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6] 成云,周涵,陈家俊.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的时代诉求——基于三个“标准”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43-48.
[7] 叶澜,王枬.教师发展:在成己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2021,8(3):1-11.
[8] 叶波.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9(1).
[9] 姜勇,洪秀敏,庞丽娟.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9.
[10]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4.
[11] 杨振华,郭秀霞.一个转身的距离[J].小学德育,2008(22):42.
[12] 杨翠英.返校班队会第一课主题设计要点[J].中小学德育,2020(3):38-41.
[13] 潘正茂,刘志龙.以校园规范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学生发型标准”实施引发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德育,2021(3):27-29.
[14] 武丽志,李立君.培训、学习与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际代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74-79.
〔作者系:1.广大附中番禺实验学校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2.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主要负责人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3.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