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会诊式”工作模式的构建

作者: 李建英

【摘要】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存在着实施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采用“会诊式”工作模式有助于班主任精准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从而有效推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文章结合教育“会诊”的相关理论,从前期准备、会议过程以及后续行动三个环节提出初中班主任开展“会诊式”工作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会诊式”;困境;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9—0037—03

“会诊”原本是医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指主治医生邀请相关科室的医生、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诊疗方案,它能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更严密、更综合的诊断,优化治疗效果[1]。将“会诊”运用到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会诊”的对象是学生,“会诊”的主导者是班主任,班主任联合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全面诊断,了解学生的“病情”,并分析造成这一“病情”的原因,从而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班主任结合“会诊”结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敏感脆弱,自主意识不断增加,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情况,不服管教,喜欢跟教师、家长唱反调[2]。一些学生遇到事情很容易冲动,遭受家长、教师的批评时会马上反抗,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的冲突。此外,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确立,但是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面对网络以及现实中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观点容易受到影响,致使价值观出现偏差。初中生的这些特性都使得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增大,因而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

二、“会诊式”工作模式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班主任精准把握学生的问题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很难全面观察和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经验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但班主任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之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向班主任表露自己的内心,这就使得班主任难以精准了解学生的问题,影响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而“会诊式”工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收集学生的信息,这有助于班主任全面、精准地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症状”和“病因”,进而为后续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有利于班主任统筹协调教育资源

以往,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主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引导,一些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龄短的班主任在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时难以有效处理,最终导致管理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会诊式”工作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诊式”工作模式中,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制订计划和方案,优质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得到共享,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形成教育合力,能够优化班主任工作的效果。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完善综合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律意识非常重要。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地位,需要在班主任和家长的鞭策下形成良好的德行。而建立“会诊式”工作模式,学生是“会诊”的对象,班主任需要由学生来提供“诊疗信息”,制订“诊疗方案”时也需要学生参与执行,这使得学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主体地位大幅上升。当学生成了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的自觉性就能够被激发出来,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完善自己的综合素养[3]。

三、初中班主任“会诊式”工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前期准备:展开“会诊式”调查,发现问题

“会诊法”的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会诊”的目的、确定“会诊”参加者,并收集相关资料。在前期准备环节,班主任可确定参加“会诊”的成员为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家长,明确“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会诊”目的,并展开“会诊式”调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学校的档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往的学习状况、兴趣特长等基本信息,并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将正确的信息记录到学生的个人档案之中。除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之外,班主任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在谈话中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状况等,及时发现学生在青春期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和思想,并对学生的德育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此外,班主任应主动联系其他学科教师和家长,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二)会议过程:多方协商,分析问题的症结,形成教育方案

“会诊”的核心是会议过程,这个环节主要是由“会诊”的牵头人介绍学生的情况,然后“会诊”成员依次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并进行集体的讨论和辩论,制订教育方案。在会议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家长交流讨论,通过多方协商分析问题的症结,形成科学的教育方案。班主任通过“会诊式”的调查基本了解了学生的德育素养,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也能够筛选出一些问题学生。无论是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还是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班主任都应该深入分析问题的“症结”,这样才能找出“病因”并“对症下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同时,要联合其他教师、家长共同对学生问题的症结进行“会诊”,分析学生的行为,剖析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方案。

比如,面对班上学生总是不服管教、不遵守纪律、和教师唱反调等情况,班主任就要主动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通过微信、电话等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学生的性格和行为,共同探讨出现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经过三方“会诊”,班主任能够明晰这些学生的表现与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平时受到的关注不足等有关,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再共同商讨,制订可行的教育工作方案。

又如,面对班级中一位性格孤僻、行为叛逆的学生,班主任可联合各科任教师进行“会诊”,对这名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讨论教育引导的方案。有教师指出直接批判或者惩罚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所以要采用柔性教育手段,多关心和鼓励学生,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也有教师指出该学生性格孤僻可能和融入集体生活太少有关,因此,建议要多创造学生融入集体活动的机会;还有的教师指出学生的性格孤僻和自卑心理有关,要挖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最终,在多方“会诊”的情况下,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达成共识,制订了一套教育方案:(1)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赞扬该生,多对该生进行赏识点评,开展集体活动时多点名让这名学生参与,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2)这名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擅长体育活动,班主任可从这一点入手鼓励该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帮助这名学生融入班集体,进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三)后续行动:根据现实问题或需求开展教育工作

1.开展“会诊式”主题班会,解决共性问题。班会课是实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平台,在“会诊式”工作中,班主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会诊式”主题班会,依托班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班主任要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会诊式”调查和多方会诊的结果确定班会的主题,进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会诊式”主题班会中,班主任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借助多样化的德育案例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交流、评论,让学生成为“会诊”的主角,并结合案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2.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引导。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班主任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引导。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出发确定班主任工作的方向,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宜的教育引导方法。班主任应通过和其他教师以及家长的沟通,甄别学生的内在需求,确定学生是需要精神上的激励、情感上的关怀还是学习上的帮助,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形成适应性强的教育方案,进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综上所述,“会诊式”工作模式能够促进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建立“会诊式”管理机制,做好对学生教育问题的“会诊式”调查,同时协调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共同推进“会诊式”管理进程,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开展“会诊式”工作,发挥出多方主体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爱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操作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4(01):70-72.

[2]刘曜.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美育德育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7):114-116.

[3]吴芯.“会诊式”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构建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36):153-154.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