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聂德林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民族文化的瑰宝。将优秀民俗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文章以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为研究内容,探究和总结出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语文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学校文化社团为平台,多层面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2—0085—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在内容设计上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民俗文化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民俗文化,能让学生感受到优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

一、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学习民俗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是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类课文都是按照单元整体目标设计和编排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依托课本组织学生学习民俗文化,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及相关实践活动,培育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3]。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民俗文化。在统编小学语文课本中,民俗文化相关题材类课文在各年级均有涉及,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包括民俗节日、风俗习惯、民族歌舞、地方戏曲、相关诗词、对联灯谜等。六年级下册内容更是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民俗文化,而其他年级的民俗文化类教学内容则分散在各册教材的单元章节中。这些民俗文化类课文及相关文本链接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元素和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有助于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现以统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阐述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民俗文化。在《北京的春节》教学主体环节,教师可分两步设计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一步,完成课内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二步,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完成拓展创新类教学任务,以达到渗透民俗文化的目标。在完成第一步“课内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导学案”,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案”,学生已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预习完成了预习任务,熟悉了课文内容。这时,教师再适时利用“导学案”中的“学习案”所设计的问题,一步步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案”中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问题设计如下:(1)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节日风俗?(2)从作者笔下的春节习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节日氛围?(3)作者通过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紧扣课文内容,涵盖了内容总结、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提炼等三个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就能总结和概括出问题答案,以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思想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突出了重难点,顺利完成了第一步教学目标任务。在第二步拓展延伸类环节,教师要紧紧围绕《北京的春节》中所描写的节日习俗,设计与民俗文化有关的问题和任务并组织学生展开探究:(1)学习了北京的春节后,将其与当地过春节的习俗进行对比,并在小组内探究,说说当地过春节的习俗和老北京的有哪些不同?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2)选取你最喜欢或熟悉的一种春节习俗,探究它的来历、传说或寓意,用较为流畅的语言介绍给大家。(3)说说从这些春节习俗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

第一题学生通过将老北京春节与当地春节习俗进行对比,突出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让学生明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懂得各地民俗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出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丰富性。第二、三个问题通过让学生亲自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探寻节日习俗的由来和寓意,探究春节习俗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寄托和美好生活愿望,以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常识,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其获得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写作练笔渗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开阔知识视野,丰富文化生活。在民俗文化相关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写作教学,让学生结合民俗文化相关内容,将自己熟悉的节日文化习俗通过写作练笔的形式写出来。通过民俗文化写作练笔,有助于学生积累民俗文化类写作素材,加深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其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一文后,教师就适时设计了如下写作小练笔:请你在实地探寻和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家乡有关腊八节的来历、故事和传说等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写家乡人过腊八节或做腊八粥的情景,并将腊八粥所寄托的美好寓意写出来。

此题的设计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挑战性,需要学生通过请教家人、实地探询等方式了解当地腊八节的来历和寓意,熟悉当地腊八粥的做法,然后才能写出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与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相关疑问,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写出的关于腊八粥的片段才真实、生动、精彩,同时充满民俗文化色彩和情怀。

二、以课堂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渗透民俗文化

语文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民俗文化渗透和融入语文课堂主题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得到民俗文化的浸润和陶冶。教师可以在民俗节日主题意义下,创造性地将语文主题实践课与劳动教育实践课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民俗文化类主题实践活动。

以春节系列民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剪窗花”活动为例。在活动前,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与春节相关的文化习俗,普及相关民俗文化常识。如,剪窗花、贴窗花的习俗由来及象征寓意等。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将班级布置一番,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然后通过主持人的开场辞调动起学生的春节情怀,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投入活动当中,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在学生学习剪窗花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剪窗花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掌握剪窗花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活动任务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所剪的窗花作品,并选出好的作品在班上展览。活动总结时,教师要结合春节民俗的由来和美好寓意等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教育,将民俗文化情怀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当中。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课很有意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仅锻炼了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深刻寓意,思想和内心都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洗礼,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以学校社团为平台渗透民俗文化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很多学校每学期都会定期举办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如,古诗词朗诵大赛、民族歌舞表演、元旦灯谜晚会等,这些活动都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在“双减”和课后服务背景下,为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各类社团,每天或每周都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这使得社团活动在传承和渗透民俗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为了传承和弘扬地方民族戏曲,很多学校成立了地方戏曲社团,比如甘肃、陕西地区的地方戏曲主要以秦腔、眉户剧为主,学生通过参加秦腔社团活动,了解了有关秦腔的文化知识,学习到了秦腔的语言、唱腔等舞台艺术,受到了秦腔艺术的熏陶,感受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诸如此类的社团还有很多,如秧歌社团、民族歌舞社团,还有以回族、东乡族学生为主的“花儿”社团等。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切体验到丰富的民族风土人情,传承了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树立了文化自信。

总之,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还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下,学校要重视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在日常语文教学和相关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承并渗透民俗文化,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增强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俗文化教学说略[J].福建教育,2020(05):22-24.

[2]凌琴.统编语文教材民俗文化类内容教学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2(28):40-42.

[3]苏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09):19-20.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