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能力“国标”要制定好更要使用好
作者: 许朝军学生运动能力“国标”出台意义深远。一方面,“国标”能切切实实解决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测什么、怎么测、怎么评等问题,让体育评价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标准支撑,对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另一方面,可测可评能为体育课选项走班教学创造条件,有效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同时也为提高学生体育热情、强化体能素养提升等提供了评价模板和努力方向,意义毋庸讳言。
“标准”用好了才是“好标准”。“国标”制定之后,关键是要用好用到位用出成效。其中前提和基础是推广落实“国标”测评办法。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及时开展宣传推广和应用实践活动,将“国标”测评实施纳入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素养提升重点,将使用成效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评价和“五育并举”落实评价体系,让“国标”走出文件,走向学校,走进体育课堂,走进学生体育素养多样化提升的整个过程,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成效夯基础。
用好“国标”,还需要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科学把握、智慧运用,“紧扣国标”而不“磕国标”。学生体能素养培养是一个过程,同时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体能素养提升,虽然体现于“国标”测评结果,但却酝酿和形成于平时锻炼以及运动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更与学生个人体质基础、兴趣爱好、习惯坚持等息息相关。所以,单单以“标准”角度来评价结果,或者以“标准”眼光机械评价学生阶段性运动能力成效成果,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负责的态度,也不是全面科学人性化的体育素养测评评价手段。
用好运动能力“国标”,必须选择更加科学理性和人性的教育管理智慧和科学评价方法。不仅要让师生指目标而行而为,从体育教学、个体运动能力提升方面努力提高,更要“功夫在诗外”,用充满人性智慧凸显育人规律的眼光去落实。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体质状况,围绕“国标”目标完成,完善学校体育设施、锻炼空间、授课方法,并最大程度丰富扩容学校体育锻炼项目内容,不仅要教育引导每个学生在体育项目方面围绕兴趣爱好、体质特长等,做到能选、可选、多选,还要家校师生合作共为,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阶段性小目标”,并推行小组化锻炼、体育兴趣团队、周目标、月测评、季鼓励、学期评价等方式,让硬指标体现为可感知可达到可坚持可提升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实施实现,顺利达到学期和学年“国标测评”达标,这更能实现让“国标”起作用见成效成“好标准”的预期和初衷。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