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杨丽萍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改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内涵;价值;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5—0093—0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量的扩展和阅读思维的发展,而群文阅读教学的出现,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需不断完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以素养目标为中心精心设置议题与选取文本,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局限,将一组具有一定逻辑联系或共同主题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阅读和思考。在群文阅读中,这些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以议题为线索,将多篇文本串联起来,议题可以是某一主题、某一作者、某一写作手法、某一文化现象等。通过对这些相关文本的整合与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拓宽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丰富阅读体验;能够在多文本的交互中深入理解议题内涵,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在多篇文本的参照下,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阅读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个体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及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而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多篇文本组合呈现给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这些文本来源广泛、风格各异,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且丰富多样的语言素材,涉及丰富多变的词汇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结构以及巧妙独特的修辞手法等。学生在广泛阅读这些多样化的文本时,不仅能接触和学习到大量新的词汇,扩充自身的词汇量储备,还能深入感知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和适用场景,进而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语感。

(二)有助于拓宽阅读视野

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局限于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阅读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形成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世界的多元认知。而群文阅读教学的出现,有效地打破了这一局限。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将多篇具有相关主题或体裁的文章有机组合在一起,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了解到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看法和表现方式,从而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议题设置角度单一

一方面,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在议题设置时往往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将议题局限于对课文的简单延伸或补充[1]。例如,在教授某一单元的课文后,仅围绕单元主题选取几篇相似的文章,设置诸如“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这样宽泛而缺乏深度的议题。这种议题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但由于未能突破教材的框架,无法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去探索文本,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设置议题时,过于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将议题设置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人物描写方法分析”等纯技巧性的内容。这种以知识为导向的议题设置,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但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得群文阅读教学沦为机械的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二)文本选择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部分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文本时,没有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导致所选文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分布不均衡。例如,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选择的文本多为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议论文,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的文学类文本;或者在能力培养上,只关注阅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得文本选择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不够紧密。一些教师在组合文本时,只是简单地将主题相近的文章拼凑在一起,而没有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深层联系,导致群文阅读变成了多篇文章的孤立阅读,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和思维体系。

(三)教学评价方式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价依据,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方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议题设计策略

1.结合学生兴趣与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议题,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对于低年龄段学生,可以设计“有趣的童话故事世界”议题;对于高年龄段学生,可结合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和自我成长的特点,设计“成长的烦恼与收获”等议题。同时,还可以关注时事热点、流行文化等元素,如“从诗词看传统节日的演变”,让学生在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中深入阅读[2]。

2.体现议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应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读文本。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议题,学生可以探讨不同作者如何运用不同的文体、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文本选择策略

1.围绕议题,确保文本相关性。所选文本要紧密围绕议题展开,使文本之间在主题、内容、体裁、写作手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例如,以“人物描写方法的妙处”为议题,可以选择《小英雄雨来》《刷子李》《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经典课文,让学生集中分析、比较不同文本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效果。

2.难易适度,适应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文本。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选择语言简洁、内容生动、篇幅较短的文本;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逐渐增加文本的难度和深度,如包含深刻哲理、复杂情节的文章。例如,针对三年级学生设计“童话中的友谊”议题时,可选择《夏洛的网》《小熊温尼·菩》等简单易懂的童话作品;而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古典名著中的智慧”议题,就可以选取《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章节。

3.体裁多样,丰富阅读体验。为了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应选择多种体裁的文本。可以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不同体裁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和魅力,拓宽阅读视野。例如,以“自然之美”为议题,可以选取散文《桂林山水》、古诗《望庐山瀑布》、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等不同体裁的文本。

(三)课堂建构策略

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文本选择,或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寻找相关文本。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在阅读前、阅读中及阅读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2.合理设计问题。一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思考中。二是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理解。

3.注重阅读评价与反馈。一是坚持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阅读表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潜力,避免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固定化、标签化。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例如,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见解、是否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等,这些行为表现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投入程度。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

总之,群文阅读能够切实弥补单篇精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对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性与需求,用心拣选兼具趣味性、启发性与教育性的文本素材,规划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使群文阅读成为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王开俊,王永海.群文阅读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价值探讨[J].江苏教育,2022(10):06-07.

[2]张丽.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2(26): 240.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