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内涵、现状与提升路径
作者: 赵凡霞【摘要】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融合教育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教师具备融合教育素养是保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能力。文章首先探讨了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其次分析了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最后从社会文化和政策支持、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策略、幼儿园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教师个人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等四个角度提出了支持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22—0056—05
发展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由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视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融合教育理念逐渐被重视,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价值也逐渐突显出来;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为学前儿童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有较多的研究者发现,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等水平不高。随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推广,幼儿教师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学前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动力在于幼儿教师的积极转变与自我提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并锤炼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前融合教育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全面提升[1]。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还需要他们能够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加强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是确保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一、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融合教育提出目的在于推动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首次提出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教育”上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其核心理念是打破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教育界限,将特殊需求儿童纳入普通教育机构,让他们与同龄人共同学习。这种包容性教育模式旨在为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创造一个共享的成长空间,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和发展[2]。融合教育理念自提出以来,因其倡导教育的平等与包容性,迅速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和支持。随着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融合教育现已成为为学前阶段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教育的主要途径。学者俞念在其研究中将学前融合教育界定为:学前融合教育是为3-6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创设一个融合的教学环境,以支持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和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实现融合。王晶在界定学前融合教育概念时也强调了要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接受没有区别的保教,支持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能在合作与互动中共同成长。
教师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实践和行为对于推动这一教育模式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融合教育理念下,需要幼儿教师转变角色,使自身具备融合教育素养。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组织与实施融合教育活动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教学能力的集合体现[3]。学者王瑶等指出,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是理念知识、情感情怀和行为能力的总和。学者吴杨提出,在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教师,需要培育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坚定的专业信念、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专业技巧,还应增强获取外部援助的能力,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幼儿教师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关键素质框架[4]。
作为普通幼儿教师,拥有融合教育活动组织的理念、知识和能力是应对融合教育挑战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能力。首先,树立融合教育的态度和理念,能使教师意识到包容和接纳每一位儿童,无论他们是否有特殊需求或残疾,能有意识提供儿童个性化需求的融合教育环境,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包容意识。当幼儿学会关注和理解不同特点的同伴,他们会更加尊重彼此,学会互帮互助,这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品德。最后,掌握扎实的融合教育技能可以引导幼儿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技巧,了解不同类型幼儿的特点,以提供更优质的融合教育服务,这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幼儿教师具备融合教育素养,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价值,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二、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经研究统计发现,我国实施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数量仍较少,具备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教师在数量和融合教育素质上都不理想,因此,普通幼儿教师还没有积累起丰富的融合教育实践经验,自身的融合教育素养均有待提高[5]。研究者张瑶等调查了上海市长宁区开展融合教育的6所幼儿园,结果显示,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不足,教育行为能力欠缺,幼儿教师融合教育专业水平不高,但幼儿教师的情感情绪较为充沛。研究者田波琼等对重庆市的幼儿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在理念、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的得分都低于3分。综合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整体偏低。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定义和对象认知还不够清晰,尽管大多数教师意识到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还不够高。其次,在融合教育的知识储备方面,教师普遍存在不足。大多数教师具备与特殊儿童有效沟通的能力,但仍有少数教师在制订个别教育计划方面需要更多培训和实践。学者吴扬则在全国范围内做了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幼儿教师在融合教育素养方面无论是综合水平还是态度、技能、知识、获取支持的能力这四个方面,都显示出不太乐观的情况。在这四个维度中,教师的态度得分最高,其次是技能,然后是知识,最后是获取支持的能力。崔霞丽等学者对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状态[6]。2022年,修云辉等对贵州省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融合教育技能方面的得分最为突出,而融合教育知识方面的得分则相对较低[7]。
崔霞丽等三位研究者在对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后发现,教师在职前接受的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学习以及在职期间参与的相关培训,对提升其融合教育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效果。此外,教师的教学经验时长以及工作地点也是影响融合教育素养的重要因素。
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知识主要受年龄、教龄以及对相关课程的修读和对融合教育理念的了解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婚姻情况、学历水平、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的性质、对特教内容的学习等会影响教师的融合教育技能。其中,关键影响因素是幼儿教师是否修读过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和是否了解和具备融合教育理念。修云辉等对贵州省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研究结论,指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师是否曾经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他们对融合教育的价值理念的了解程度,是决定其融合教育素养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融合教育策略的能力,进而影响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8]。
三、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路径
结合前文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从社会文化和政策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策略、幼儿园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教师个人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等四个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社会文化和政策支持的角度
1.完善学前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完善学前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可以确保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建议制订细致的法规以引导和规范实践,同时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系以促进政策执行的顺畅,还需对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教育政策中应明文规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融合教育的教学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师资格认证及职业成长的关键要求。
政府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如特教设施、教学材料及师资培训等,保障幼儿园能够获取必要的物质与财政支持,从而顺利推行融合教育。可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重视,营造一个支持融合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2.制订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可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制订专业的标准,明确指出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所需技能以及应有的态度。应建立一整套详尽的专业规范,可涵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技巧、评估准则以及持续教育的需求,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实践保持一致。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引导教师不断增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激励他们追求卓越。
3.构建幼儿教师融合教育多元支持体系。为了促进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建立一个旨在明确目标、共享资源和促进合作的教师共同体,通过专业发展活动、政策指导和实践机会,引导教师理解和重视融合教育,并强调其在推动社会包容性和平等性中的关键作用。此外,应主动整合来自教育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的外部资源,以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和丰富教学策略。同时,还应做好外部支持保障体系,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专业培训、技术支持和政策咨询,确保他们在实施融合教育时能获得有效的支持。如杭州市丁兰第二幼儿园推行“深融模式”,该幼儿园确立以“公平普惠、兼顾特需、普特共融”为核心的融合教育目标,并与政府、特教学校和社会机构合作,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家庭提供支持,解决了育儿之忧。
(二)从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策略角度
1.整合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精心设计两个专业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基础知识,并理解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开设专注于融合教育的专题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将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技巧融入学前教育中,从而应对不同儿童的需求。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以便获得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集合。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针对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指出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幼儿教师是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应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围绕融合教育的专业理念、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来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双专业型幼儿教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增设特教课程。增设特教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将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与学前教育相结合。推行灵活的主副修制度,允许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互选对方专业作为辅修领域,以拓宽知识视野和专业技能。制订明确的学分要求和课程结构,确保学生在完成主修和辅修课程后,能够达到双学位或跨专业认证的标准。
3.支持职前幼儿教师融合教育实践。设计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将教学实践与特殊幼儿的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案例研究和现场教学,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应对特殊幼儿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在特殊教育幼儿园或班级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和参与特殊幼儿的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对特殊教育实践的理解。
(三)从幼儿园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的角度
1.加强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在职培训。构建一个全面的职后培训体系,为幼儿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确保他们能够掌握融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设计长期和短期的培训计划,以满足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的需求,并提供适时的专业支持。实施定期评估,监测教师在融合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改进建议。通过研讨会、工作坊和培训课程,加强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如北京某幼儿园多年来坚持开展融合教育,聘请专业辅导员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教师掌握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定期观摩交流,相互学习经验。
2.设置幼儿教师资源中心,提供资源支持。建立幼儿教师资源中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指导的核心平台。资源中心应提供包括教学材料、专业文献、案例研究、教学视频和在线课程等在内的丰富资源。鼓励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建立一个开放的社区,让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和启发。确保资源中心的内容保持最新,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和专业发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