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设境遇”思想下小学思政课情境的创设
作者: 邓道仁【摘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将情境创设运用到小学思政课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传统的情境教学存在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脱离生活实际以及内容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深化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为此,文章引入叶圣陶先生的“特设境遇”思想,从借助问题精准定位、自主学习驱动探索和融合应用生活实例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特设境遇;小学思政课;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24—0020—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1]。叶圣陶先生的“特设境遇”思想与新课标对课程创设学习情境的要求相契合。这一思想强调情境的真实性、互动性与启发性,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有效规避和解决小学思政课情境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因此,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将“特设境遇”思想融入小学思政课,探索情境创设新路径。
一、“特设境遇”思想的相关概述
“特设境遇”说是叶圣陶先生于1922年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2]这是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受到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影响后,总结提炼的一种具体操作范式。前期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境遇”是“社会境遇”,后期在发现“社会境遇”的弊端后,又结合中国实际教育情境,在《文心》一书中尝试构想“讨论情境”,并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深入探索,用以补充“社会境遇”中的不足。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在学科的知识链条上下功夫,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学科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3]。
近年来,学者在针对情境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叶圣陶先生的“特设境遇”说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情境教学理念相契合,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专门针对“特设境遇”思想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且多数都是针对理论层面的分析,阐释“特设境遇”的内涵和意义,在实践层面的探索尚待加强。且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本身是针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所以在小学思政课中的研究目前处于空白阶段,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借鉴“特设境遇”的核心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特设境遇”思想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构建原则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特设境遇”中,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2.遵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特设境遇”思想下小学思政课要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具象化、生动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生活,观察、倾听并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遵循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的原则。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始终遵循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的原则,通过真实案例、生动的故事以及时政热点等,使得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同时,教师还需通过剖析正反面案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思政课所传授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三、小学思政课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情境创设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对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其道德认知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思政课情境创设中存在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情境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导致教学活动的走向偏离预期,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深刻的道德启示。这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制性、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点和观点,学生被动接受,无法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教育价值。
2.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思政课教学环节中,有些教师过于依赖预设情境模板,忽视了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实质性联系,导致情境虽然生动有趣,却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导致情境创设成为一种表面上的教学流程,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同时,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情境活动时,没有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使得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定位模糊,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影响其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3.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和创新性。传统小学思政课情境创设中,一些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往往忽视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无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真实的道德冲突和情感价值观。同时,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上缺乏创新意识,总是沿用年限过于久远的案例和素材,使得情境内容陈旧、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得他们对思政课堂感觉乏味,不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实践应用,难以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特设境遇”思想下小学思政课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借助问题精准定位,打造导向性“境遇”。在“特设境遇”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与核心价值导向,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与具体的案例分析,聚焦情境,明晰导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基于核心思想,聚焦学生的关注点、教学重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直面问题和困惑,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主动出击,寻求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和专题等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加深其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和总结,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使思政课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自主学习驱动探索,设置开放性“境遇”。小学阶段是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4]可见,学会自主学习才是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不拘泥于固定模板和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和兴趣需求,灵活设计学习场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设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反思,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使得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还能促进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他们进行联想,拓展多元化思维,进而实现知识迁移和有效应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检验“境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如,在教学“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模式,鼓励他们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源,展示班级活动安排、卫生值日表分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协商决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随后围绕“如何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深入了解协商决策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为接下来模拟互动和实践活动打好基础。接着根据学生实际认知和学习能力,分层划分小组,模拟协商班级事务的过程,每组围绕具体事务展开讨论,需自行分工、收集相关信息、提出分配方案,并在组内充分交流和协商,教师就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适时提供指导。最后各小组展示协商成果,其他小组评议,观察协商过程的民主性、协商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协商技巧掌握度。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民主参与、合作、协商等价值观的理解。
3.融合应用生活实例,构建真实性“境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思政课情境创设中,要积极融入实际生活案例,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真实性的“境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形成深刻的价值认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情境素材和案例,然后运用讲故事、情景再现或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生活实例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深入体验。最后,教师再予以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适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理解,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强化实践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真实情境。只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答案,才能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思政课堂上结合生活实例开展情境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认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如,在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多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比如“小丽在过马路时,经常闯红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被交警叔叔看到教育了一次”,从这个案例中,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公民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校园欺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庭审”现场,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及被告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模拟审判过程中,体验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加深其对法律程序的了解,还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反对校园欺凌。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和记录校外存在的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并思考和总结如何改进这些行为,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
总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将情境创设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当前情境创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叶圣陶先生的“特设境遇”思想,紧抓学生与生活、课堂的内在联系,以知识教学为基础,搭建与生活相关联、任务导向的真实教学情境,兼顾学生主体与学科内在逻辑,创设典型学习情境,让学生发散思维,融入课堂教学,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3.
[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6.
[3]梁杰.叶圣陶“特设境遇”说探索及其启迪[J].中学语文教学,2020(01):20-24.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马媛媛.叶圣陶“特设境遇”说及启迪[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7):24-26.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