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必修助力选择性必修的高中历史融通教学

作者: 储天虎

【摘要】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以下简称选必)课程的新课教学中,挖掘并厘清选必与必修知识衔接点在必修教材中的不同呈现方式,如“只言片语”“核心概念”“整块知识”,分别采取顺藤摸瓜、穷理尽性、归并整合等教学手段,助力对选必教材相关知识的领悟把握、加深认知理解、实现融会贯通,从而开展以必修助力选必的融通教学。这顺应了高中学生学习层级和学习能力递进式增长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切实推进历史学科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落实与培养,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关键词】高中历史;融通教学;必修;选择性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7—0067—0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是引领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认识历史”“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1]。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尤其是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新课教学中,积极探索融通教学的策略和模式。事实上,历史选择性必修与必修之间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衔接知识点,这为选必新课开展融通教学提供了可能。细读教材不难发现,这些衔接知识点在必修教材中的呈现,有的为只言片语,有的是对核心概念的解读或某一基本原理的阐释,有的则是整块知识。对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此,笔者拟以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若干教学案例为例,尝试开展必修助力选必的高中历史融通教学。

一、以必修“只言片语”为牵引,顺藤摸瓜,助力对选必的领悟把握

翻阅选必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与必修教材有衔接的知识点,而其中一部分在必修教材中只是作为“只言片语”存在的。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有意而为,因为必修和选必的课程定位是有区别的——选必是对必修的进一步拓展。然而,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在深切体悟教材编写者这种安排的基础上,利用必修教材的“只言片语”作为选必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牵引线,顺藤摸瓜,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把握选必相关知识点,让选必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更加充实而富有历史味。

例如,对于选必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里面有限的相关内容: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的标志(1927年秋“宁汉合流”),以及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但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给国民党统治定性为“专制统治”,即使后来它组织了国民政府,但实质仍是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应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一出,立刻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为学生仅靠必修教材内容是无从解答的。于是探究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就凸显必要了。通过细读选必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最后两个段落的内容可知,国民党在训政时期,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大会领导人民行使政权,变为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又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政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于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便昭然若揭,人民权利被剥夺殆尽。1948年,国民党在国内形势的压力之下,召开“国民大会”,建立了“总统府”,但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只是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而已。这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就不是简单意义上政治制度史的梳理问题,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并贯穿史料实证,让历史问题更加清晰明了。

又如,对于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关于秦朝官员选拔与管理知识点的教学,笔者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里面仅有的一段相关文字:秦朝为巩固中央集权,“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里交代了秦朝对郡县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问题,即由中央去完成。那么,秦朝中央政府是怎样任免和考核郡县官员的呢?诚如前述情景,因为这在必修教材里面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去认真研读选必教材才能得到解答。学生经过研读发现,秦朝的官员选拔遵循“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原则,通过“上计制”对官员每年进行考核。大致流程为,每年岁末,各县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再由郡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秦朝还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如此,学生对秦朝官员选拔与管理就有了一个比较立体的认识,即秦朝统一后,为巩固中央集权,推行了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官员的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这样,秦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就不单纯是如何选拔官员和如何管理的问题,而是置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背景下的举措。这一历史因此更加生动而丰满。

可见,呈现教学活动中可能不被重视的必修的“只言片语”,对于选必新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通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选取必修教材中的相关语句作为材料呈现,给学生以亲切感,即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熟悉的,这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是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旧知,通过呈现旧知,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符合学生的一般学习规律;三是教师依据旧材料设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新知的望,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新课学习的持续有效开展无疑助力良多;四是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相关联知识点一起呈现,可以切实帮助学生形成必修与选必相关知识的融通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从而对选必新课内容实现真正的领悟和把握。

二、以必修“核心概念”为指导,穷理尽性,加深对选必的认知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1]12,历史学习中的许多核心概念被囊括其中。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央集权制度”“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等,世界史中的“人类文明的产生”“封君封臣制”“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冷战”“经济全球化”等。作为对必修课程进一步“递进”和“拓展”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自然离不开这些核心概念,也可以说是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进一步解读,或者是换一种方式的进一步呈现和表达。

例如,对选必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中“农业的出现如何催生人类文明”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可以调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关于“人类文明的产生”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这是因为,《中外历史纲要(下)》对人类文明的产生有专门论述,是将其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的,而选必2这部分内容则是从经济的视角(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窥探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这一问题在农业出现和发展方面的浓重泼墨。教学中,可以用必修课程的这一概念表述(或基本原理)对选必课程此块内容的学习进行理论指导。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有专门的一个子目分三个段落阐述“人类文明的产生”,大致内容如下:第一段简述了人类产生后,从一开始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到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的历史。第二段阐述了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引起的社会分工,出现了手工业,而后有商业,出现脑力劳动者,引起早期城市的诞生。第三段阐述了社会分工推动国家、文字产生的历史。社会分工发展后,人类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了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部落战争等因素的推动下,剥削制度——奴隶制形成,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籍贯,国家开始形成,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不难发现,必修教材这部分内容对“人类文明的产生”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阐述了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公式性表述,即农耕和畜牧产生后,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早期城市,而后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国家开始形成,文字产生。如此,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这种表述,对于选必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中“农业的出现如何催生人类文明”这一问题的理解具有显见的指导作用。当笔者提问学生:“大家回忆一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第一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的相关内容,说说人类文明是怎样一步步产生的?”学生通过回忆和再次阅读,基本上能得出上述公式性表述,这就为学生对选必课程此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在学习新知中熟练运用“人类文明的产生”这一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同时也为了助力学生对“农业产生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即不仅出现了手工业,还出现了商业、专门从事文化、政治活动的人,以及因分工的不同导致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等等。笔者对学生进行追问,即“从农业的产生,到国家的形成,这个过程是纷繁复杂的。农业的出现不愧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次革命。那么,农业产生前后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呢?换言之,你能说说,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学生结合选必2教材第3页和第6页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由纯粹依赖自然资源变为可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于是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加速增长;2.由迁徙生活到定居生活,于是形成聚落;3.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居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4.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社会分工,如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出现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等;5.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及其他相关学科获得较快发展。如此,笔者设计此环节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农业的出现催生人类文明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社会分工只是一个中间环节,那么从社会分工到人类文明产生又要经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笔者在上述引导步骤的基础上,结合选必2教材第6页的相关内容再次对学生进行追问:“依据文明产生的概念解读(或基本原理),人类出现社会分工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又会出现哪些新现象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简单的归纳概括便不难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出现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2.氏族部落军事首领将对外战争中的俘虏变为奴隶,于是在氏族社会里便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3.产生了阶级,而为了调节阶级间的利益冲突,便产生了国家。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选必2教材第6页“学思之窗”,选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一段话,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相关知识,指出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现象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我国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通过再追问和学生的思考、回答,以及恩格斯关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社会状况的描述和对必修已学习的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知识的调用,进一步助力学生理解社会分工出现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深刻体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过程,更是运用这一原理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而较好地涵养了学生唯物史观这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可见,在选必课程的教学中,用好必修课程中相关核心概念的阐释和解读,穷理尽性,可以加深对选必课程相关知识的认知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必修“整块知识”为补充,归并整合,实现历史认知的融会贯通

如前所述,因必修和选必课程定位的不同,对于同一个历史问题的阐述,自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然而,作为历史课程的学习者,只有对历史问题进行系统把握才能形成整体意识。换言之,对于在必修教材和选必教材中均有较大篇幅阐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将两块内容加以整合。在选必新授课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必修整块内容为补充,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对选必的归并整合,形成对某个历史问题的整体认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