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魏晶【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从挖掘教材内涵、丰富教学方法、营造氛围等方面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7—0097—04
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温儒敏教授在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谈到,新教材编写要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有机渗透”;要注意把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的各个方面,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活动丰富,方法灵活多样,却也突显出许多问题。下面,笔者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不足,从部编本教材和生活中的资源着手,合理优化,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领会古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理想追求和人生方向,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一)教材元素挖掘不充分,渗透方式简单
伴随着中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在持续推动和深入宣传课改内容的过程中,部编版教材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但从实际渗透的过程来看,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只停留在要求学生背诵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古诗和文言文,没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一年级课本中《天地人》以国画故事为背景,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人”的关注,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传统节日》《春节童谣》都体现了我国传统佳节里的不同习俗;“知识积累”中的名言、歇后语等都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链接。但教师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对文本挖掘不够充分,教育教学方法也比较简单,仅局限于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热爱之情。
(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
时代的进步,网络文化的传播,推动着信息传递面向全球化,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崇拜“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不足。在新时代大背景的冲击下,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学生们热衷过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兴致淡薄;他们对互联网时尚用语了如指掌,对当红影星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对中国文化的传统、历史人物却知之甚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依托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承载着许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传承至今的理念精粹,蕴含的精华是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思考,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建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数据来源[3]。为培养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以教材为突破口,通过运用课文中的传统内容,深层次挖掘,创造性地运用,多角度开发资源,调动师生的兴趣,学习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角度鉴赏文学,训练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学文化底蕴,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视多种识字方法,渗透汉字文化。针对部编版语文课本中识字课内容的编排特点,发现识字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方法形式多样。如,一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中,《大小多少》《升国旗》是童谣,《画》是谜语诗。这些内容简短精炼,容易诵读,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识字特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而《画》这首诗配的是一幅水墨山水画,把传统文化中书法和绘画艺术表现出来,在识字教学中,针对“远、近、还”渗透象形、字源识字的方法。结合“走之”旁的演变过程,理解“走之”旁下面的“捺”像是走路时人的腿,所以含有“走之”旁的字多与走路有关,然后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山”“水”“花”“鸟”。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人造字的演变过程,还学习了识字的方法,激起了学生对传统汉字文化的兴趣。以这样的方式学习识字方法,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表达,为学好语文打好基础,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化素养铺好道路,从而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传播魅力。
2.重视传统文学作品,丰富人文底蕴。部编版语文课本的内容中有中国古代诗词、文言文、古典名著以及中国古典名句。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对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论是低年级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咏物诗,还是高年级关于人生哲理、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作品,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古文中凝聚着中国古代的智慧,经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人文知识和思想精髓,加深对古文词句的认识与运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例如,《司马光》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作品。尽管这个故事内容简短,但很多孩子还是有惧怕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历史故事引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中有些词的意思是一致的,如“戏”指“游戏”,再对应插图和结尾,体会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感受中华五千年的语言魅力。
另外,古典名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延续,大师名句往往是古代哲学文化的精髓,经过多年传承的经典作品,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含义和哲理。因此,学习传统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关注传统故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部编版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故事主要包括历史传说、风俗故事、神话传说、寓言作品、神话故事等。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情感教育,鼓励学生以作者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知识大致划分为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习俗。例如,《北京的春节》是描写春节的,《十五夜望月》描写中秋节,《端午粽》专门描述端午节,还有专门描述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寒食节、泼水节、腊八节等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历史内涵,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丰厚积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例如,教学《端午粽》这一课时,教师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导入。教师说:“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出示图片)这么有趣的活动,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节日?”教师接着问:“这些活动与端午节有怎样的渊源呢?”学生思考。教师接着说:“那今天我们就走进你们最爱的端午习俗——端午粽,感受传统民俗吧!”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游戏中学、学中用,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丰富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多思考,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根据课型、课文结构、教学内容、文体等特点,在课堂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教师通过“导入-诵读-探究-拓展”的模式,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其蕴涵的思想和情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4]。
在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古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诵读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例如,在学习古诗《山行》时,教师抛出问题:“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大家好好研究呢?”然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先单独探究,再分组研讨,最后共同交流。具体地,第一遍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寒山”,点明时节,让人仿佛看见了枯黄的草木。第二遍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斜”带给人的立体感受,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山巅。第三遍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白云生处”意味着山高,“有人家”让整体场景充满了生机,达到静中生动的感受,学生仿佛看见了炊烟袅袅,听见了鸡鸣狗叫。这样的课堂,教师先要求学生一遍遍诵读,再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目的是让学生领会诗的内涵,调动他们的审美热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此外,吟诵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吟诵有听觉的音乐美,既能让吟诵者感受到特别的音韵,又能让聆听者享受到视听的愉悦。把吟诵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吟诵时,教师要声情并茂,将诗与乐相结合,在文学与音乐的遐想中,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进行情感、节奏、形体等的演变再传递给学生。这种形式创造性地让作品再现,把生活还原,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实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内涵,又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5]。因此,吟诵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文化自觉
文化源于生活,强化传统文化的浸润,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和教室。小学生更易对身边的新奇事物产生兴趣,并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新鲜事物,渴望探索新鲜事物。所以,教师要运用丰富的资源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在校内,教师可以组织常规的文化教育活动,根据每个月的主题布置传统文化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打造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小天地,浸润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可以举办“古诗词大会”“我们的传统节日”等活动;开展“朗读者”“中华古典诵读大赛”等主题班会,利用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在校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读书沙龙”,在阅读交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韵味;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带领学生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张贴、散发宣传《弟子规》语录,引导学生明白“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诚信做人”的基本道理。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经典国学魅力的引领下,“润物细无声”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赋予小学语文课堂全新的生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通过各种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09):04-13.
[2]蒋彩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好日子,2022(06):03.
[3]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3-28.
[4]陈佳美,杨军,高延平.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策略[J].汉字文化,2018(17):54-56.
[5]杨定明.吟诵知意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09(10):88-9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134)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