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胡学英【摘要】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状态,在当前愈加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得到足够重视。鉴于此,文章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并以此为依据,从情境创设、心理疏导、写作解压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84—0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通过课程融合落实“五育并举”教育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诉求。究其缘由,教师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剖析之后,能够在情感方面与学生找到共同话题,这会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热情,进而减少负面心理情绪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对小学语文自身的教学价值进一步挖掘。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1.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小学生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进而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始终怀抱着高度的热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通过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情感能力等的发展,在其健康生活习惯、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中,众多语文教师承担着班主任的角色,和学生的日常交流和沟通也是其重要工作,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频繁互动,教师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3.提升语文对学生的学科吸引力。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理想信念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责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入,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知识学习的范围、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从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育人目标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能够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进而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克服不当的消极情绪影响,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1.通过正确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正能量价值观引导是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途径,正能量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教授他们如何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语文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结合点,突出教学主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效果。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下,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教师可以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让学生能够在所整合的大单元教学中,体会革命先辈艰苦的奋斗和牺牲,以及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光明灿烂的新世界,让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国家自豪,能够感恩先辈遗留的福泽,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如,将《军神》《丰碑》《狼牙山五壮士》和《金色的鱼钩》这几篇课文整合成一个大单元,教师可以以爱国主义和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为主题深入挖掘这些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借助多媒体或其他资料,引领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革命事迹,进而感悟伟大事迹中的心理能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物塑造和英雄形象塑造,使得课文当中所涉及到的革命先辈的形象能够更加生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关注这些革命先辈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之下受到影响。
2.深挖教材元素,以情感为纽带寻找学科有机融合点。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过创设情境式的朗读、表演、对话和辩论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如,通过反复朗读对话体裁的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以情感的变化来体会文中不同主人公在表达自己想法时的心理状态,由此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对话,在主动的反思中真正意识到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不良习惯,进而逐步明白理解、宽容、尊重、互助等优良品质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影音、动画、图片等导入教学,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当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之后,不仅对语文教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也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情境创设,也能够巧妙地让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完成融合。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从而找到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密切师生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心理孤独感、不适感。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元素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以外,更需要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人际沟通交流和对话的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形式和途径。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品质,让其在多样化的人际交往中学会自爱、自尊和尊重他人,在进行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切身体验中建构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来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比如,针对班级中学生所存在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模拟心理诊所”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将自己的烦心事告知同伴,也可以从同学和教师处获得相应的帮助,这种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共情理解力无疑有着积极作用。此外,为了进一步彰显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观察力,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和充满友爱的教育氛围来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对班级学生日常课堂行为深入而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在学生表现出某些心理问题倾向的时候,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自身教学策略的适当调整,来帮助学生找到排解负面情绪的渠道,在主动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以自身的最大努力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以写作为途径,通过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最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为他们提供能够排解负面能量的途径,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并不会向周围人倾诉或者是主动寻求师长的帮助,而是将其封锁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面对这一类学生,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写出来,进而在教师适宜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写作是学生与自己内心进行对话的一种活动,是能够让学生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绝佳途径,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当中并且表达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日记、绘画、小练笔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来,通过疏导和释放负面情绪,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同样地相信和喜欢别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和单纯,主要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如果因为他们简单和单纯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也会影响他们与同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我与某某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目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在借助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明确所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将语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并融入实际的教学设计当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效文.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J].新课程,2022(06):85.
[2]王婷婷.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14):105-107.
[3]马开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华夏教师,2022(08):15-17.
[4]朱胜丰.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23:2030-2032.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