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军强【摘要】随着部编教材的全面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纵观近年来的中考阅卷情况,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亟待提高。根据笔者平时在教学中的观察,写作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较难掌握的一项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刻不容缓。本文立足于一线教学实践,重点研究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实施策略,以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素养。
【关键词】隐性分层;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089—06
初中英语新课标将写作教学目的描述为“让学生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写作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思维、语言、组织和自我监控等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1]。然而,根据笔者对兰州市城关区“片区联考”和中考数据分析,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不容乐观,能达到新课标要求标准的学生凤毛麟角。最近,第三届甘肃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之“我写中国故事”赛事中,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获得奖项和未获得奖项学生的英语写作分析,不同水平的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良莠不齐,获奖学生的习作英语语言地道、语句准确、表达具体,亮点很足。写作水平较弱的同学明显在语言结构、句型运用和句群过渡等细节方面处理不佳,使他们失分较多,与奖项失之交臂。在日常写作训练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写作语句结构混乱,且Chinglish句子层出不穷。英语写作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现象。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且更好地运用英语语言这份工具为写作教学服务,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融入“隐性分层教学法”显得格外重要。“隐性分层教学法”就是在清楚每个学生学习水平的前提下,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且不影响学生兴趣和个人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要素就是绝对保证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人格,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一、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兰州市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举措得当。如,“划片分区”,“就近入学”,“零择校”等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公的问题。曾经风靡一时的“尖子班”,“重点班”也销声匿迹。鉴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公平性,很多学校开始尝试“随机分班制”,它既不参考成绩,也不考虑家庭情况,只注意男女比例和班级人数均衡即可。但是,随机分班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被编入同一个班级,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另外一个难题: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为了避免英语写作教学搞“一刀切”,我们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组织教学,事倍功半。
(一)“隐形分层”是保护学生自尊心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时,往往会侧重于中等及以上学生。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预设已经把将近一半的学生推出了课堂。即便有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在极力地跟进,但是长此以往,他们会跟得越来越困难,继而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带来整体的对自我英语学习的厌倦。因此教师在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不应该边缘化学困生,而更应该细化地关注各层次学生。尤其面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去设计教学的层次预设,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不能一个尺度衡量,更不能用一个目标要求。这之间,既要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写作课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给学困生的任务尽可能简单化,让他们感受到摘到“桃子”的愉悦。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实施“隐形分层”呢?
首先,列词汇。就是根据写作要点列出写作所需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在写作教学环节,列词汇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任务,该部分主要针对学困生。学困生基础特别弱,给他们要降低要求,在短语和句型方面不做硬性要求,必要时,在学困生中又实行“小分层”,防止个别学困生被边缘化而影响整体写作教学。
其次,简单造句。中等生的任务就是根据学困生所列出来的词汇进行简单造句。造句时,不求句子的高大上,但求其写作正确性高,从词法、句法和语法三方面严格把控。所造句子内容紧密结合写作要点,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
最后,修辞润色。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修改是优秀生课堂写作必不可少的任务。所谓润色就是使用连接词将文章句与句、段与段紧密连接起来,并使用一定的高级句型,增强文章连贯性和逻辑性。修辞润色很重要,因为借助修辞方法,将中等生写得较为平淡的语句修改得生动形象、句式整齐匀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不仅使文章成为合格品,更能使文章成为精品。
(二)“隐形分层”是满足学生差异性的需要
以“天才指挥家”舟舟为例,我们就可以理解满足学生差异性的重要性。舟舟虽是个只有第21对染色体的先天型愚儿,其智力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24岁时他还不识字,分不清人民币面值,弄不明白物体的形状,可是他却有音乐天赋。1999年1月23日,舟舟指挥一个国家级交响乐团的交响乐作为压轴节目,将整个晚会推向高潮。舟舟音乐启奏前后的变化就是一个人智力差异表现早晚的变化。正如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英语写作差异就是水平差异和表现早晚差异的实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2]。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学生的差异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因此,日常教学中,避免英语写作课吃“大锅饭”,教师对学生的差异要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备课要实行“一层一案”,即学困生从词汇和写作思路方面着手;中等生重视英语语言思维组织训练;优秀生重视创新意识和写作技巧的培养。
(三)“隐形分层”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需要
学习动机,指激励并维持某一目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假如学习是一辆汽车,那么学习动机就是发动机、方向盘[3]。1960年,布鲁纳(J.S.Bruner)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了“内部动机”的作用,认为内在动机是推动学习的真正动力[4]。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兴趣不浓。要让学生爱上英语写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必不可少。在每次写作课之前,教师要做足充分准备,可以用新鲜的、矛盾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感性好奇心;也可以使用不同于听说、阅读课的教学方法,用较好的开场白、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引起学生理性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写作活动上来。在写作过程中,采取“现场直播或者拍成视频转发给家长”的方式,瞬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都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家长。
2019届7班有个姓臧的学生,被冠称为“睡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为了让她和其他同学一起成长和进步,教师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激发她学习的内部动机。经过教师不断的努力,终于破解了她英语课堂不闻不问的密码。原来这位女同学在绘画方面有一技之长。因此,一次写作课前,教师一改常态,利用“Do you think your English teacher is so ugly?”设问,引起了臧同学的好奇。教师快捷地打开了一幅既尴尬又美丽的画卷,同学们看到画中主人公,不禁哄堂大笑。教师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并脱口命题:“My ugliest teacher.”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习动力,几句赞美之虞,打开了臧同学的话匣子。行思坐忆,她的改变,完全就是家长配合的外部动机和教师诱发学生内部动机相结合的成果,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可见“隐性分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很有必要。
二、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会经历一种剧痛,探索的过程既有痛苦又有意义,“隐性分层教学法”也不例外。“隐性分层教学法”融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两点很重要,其一,追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写作上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第二,在集体教学的背景下,实现差别化教学服务,个别化辅导。美国学者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要在集体教学的前提下,通过为个别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方式,促进大多数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6]。“隐性分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它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较好地帮助和鼓励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使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初中英语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同一课堂不能搞一刀切,倡导异曲同工。为了解决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和学困生“吃不消”的问题,“隐性分层教学法”融入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必不可少,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教师确定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
英国作家赛缪尔·约翰逊有句名言:两个人在一起不出半小时就会显出差异,一个人会明显地超过另外一个人。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同一探究任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7]。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高手无事可做,低手脚乱手忙”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在写作教学课教师要把握住三点:
1.给学困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景。教师在确定写作之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探究任务。根据学困生词汇量有限、写作能力弱、技巧不足等具体情况,给他们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景,让他们敢于尝试。
2.给优秀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机遇和问题。把写作要点延伸,思维拓展,高级句型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供给优秀生,给他们提供挑战机会,敢于质疑。文章的开头、中间该如何写、如何收尾等难点问题交给优秀生探赜索隐,让“高手”有事可做,知难而进。
3.制订不同的写作标准。从写作标准方面衡量,对优秀生写作需要吹毛求疵,让他们感受到“金无足赤”,防止自满情绪的产生;对于中等生,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二、三级写作标准去衡量,不强调华丽的辞藻,追求写作要点全面,语句通顺即可;学困生,降低标准,分解任务要简单。学生“层次”不同,写作标准制定有异,写作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一剑之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以书信体为例。书信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Salutation,Body和Closing signature)组成,这部分任务交给学困生去完成。让他们去探究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问题。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Salutation后和Closing signature用的符号是“,”还是“:”,也能让他们体会出中西文化的差异;Body部分的第一段很重要,就是开门见山表达自己思想的核心句,句型比较简单,轻易不会犯错,这部分任务交给中等生去完成。I’m writing to tell you.../ I’m delighted to hear...诸如此类的句子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书信的结尾部分一般都是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表达“盼望”之类的词,没有复杂的句子成分,交给中等生去完成该任务,让他们也能摘到“桃子”;Body部分,也就是正文,这部分表达涉及一些复杂的句型,具有一定挑战性,给优秀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层次不同,教师确定的探究任务也有所区别,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写作课堂尽其所能,精进不休。
(二)有利于发掘学生写作潜能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内在潜能的发挥能使成功的“极限”不断更新。事实上,学生的潜能往往是在教师的欣赏鼓励之下爆发的。教师必须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英语写作课上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客观公正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优秀生、不歧视学困生,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8]”。教师要用爱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去寻找学生的学习潜能。英语写作课,教师只要不偏不倚挖掘不同层次学生在写作习惯、兴趣和思维方面的潜能,学生就会潜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