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写作:教师成长的前进“长篙”
作者: 何有湖
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或者说区域名师,大体上有三个路径:第一,身在重点学校,多年摸爬滚打,教学成绩优异,高徒辈出,因“战功赫赫”而成为名师;第二,身在普通学校,多年孜孜不倦探索,练就一身能说会写的“铜皮铁骨”,获奖无数,著作等身,因“能力不俗”而成为名师;第三,不管在什么学校,因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个方面有兴趣或有天赋,长期“死磕”,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因“特长”而成为名师。我走的路属于第二个路径,用教研写作推动自我成长。二十余年磨一剑,虽说辛苦却也甜。
一、教研“豆腐块”助我打通教学“任督二脉”
200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学校语文学科老前辈李用棠老师在《语文新圃》上发表了题为《中学生如何学习鉴赏诗歌》的文章。老前辈拿到样刊后,满心欢喜,眉飞色舞地跟我讲:“小何啊,文章是自己的!”也许,正是这次偶然的触动,为我埋下了后来写作的种子。
在写作之前,我还有六年由“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磨砺过程:前三年熟悉教材,后三年优化教法。2005年12月,我参加江西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凭借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教学实施,获得该次大赛的一等奖。
基本完成“摸透教材,站稳讲台”到“琢磨教法,站好讲台”的蝶变后,接下来就是写作。真正大规模地写作是从2009年开始,起因是当年被评为江西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我想省级骨干教师就得有省级骨干教师的样子,除了有教学成绩之外,还得有研究成果,于是寻思着要写点东西。
于是我像一只飞进大花园的蜜蜂,一个劲地往里扎,并从此一发不可收。从《升学指导报》《学苑新报》之类的“小报”,到《中学生学习报》《语文报》之类的“大报”,并在《语文报》开专栏,继而将文章写进面向学生的期刊《新高考》《新作文》《高中生之友》《试题调研》《作文与考试》,最后将文章写进面向教师的教育期刊,直至中文核心期刊,10余年间发表文章近300篇。
写得多了,对教学的思考就相应多了,文稿质量也就提升了,教学能力与成绩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工作之余,因为有编辑约稿,把以前的逛街、喝酒换成了跑步、爬山,把用来闲聊、追剧的时间用来思考、敲键盘。小文章写了两年多,感觉不过瘾。于是从2011年到2015年,我转为编写高考教辅用书,主编多套全国知名高三复习用书,从策划到撰稿,从统稿到校对,出版方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使我对高考语文复习有了整体把握。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通过近10年不停地写作,从教辅报纸到学科杂志,从小专题的专项突破到高考复习的整体构建,从总结各类语文知识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归纳答题方法与技巧到总结评价方法与规律,这一系列的转型升级不仅使我的教学形成了“研究教材—课堂教学—引导训练—校正训练”的闭环,而且让我对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通透感。
二、博客“转发链”助我驶入成长“快车道”
2005年新浪博客上线,许多教师有了表达教育想法、展现教学风采、整合教学资源的全新阵地。很多知名教师都在博客上建有自己的思想阵地,博客的“互关”和“点评”功能把全国的语文教师联系在一起,颇有“一网连天下,语文成一家”的零距离感。于是,我在2009年2月建起自己的教学博客“有湖的语文天地”,从2006年写到2016年,涉及“作文素材”“作文指导”“教学教法”“教学资源”“教学设计”“阅读素材”等板块的内容,博文达493篇,其中原创类教案、听课记录和教学反思稿件字数达12万余字。
浏览教育教学博客,让我驶入成长的快车道。在想看名家的上课视频时,无须东找西搜,我直接点开所关注博友的主页;在找不到上课的切入点时,我直接百度“某某课文名+博客”,无数真实而灵动的教学设计直入眼底;在需要整合某个教学知识的内容时,我百度“知识点名+博客”,无数从不同角度整理好的资料呈上前来……
写教育教学博客,让我进入教研写作的自觉期。博友的“催更”,让我主动思考教学中的点滴;同行的真诚肯定,让我对成功的经验倍增信心;导师的恳切建议,让我减少教学试错的次数。因为写作博客,我自觉地增加了教学反思的频率、加大了反思的力度:听完一节别人的公开课,忍不住要写上几百上千字的点评;自己上完一节得意或失败的课,也禁不住把思考化为文字与博友交流探讨。
总之,通过写教育教学博客,找到了教研同行,坚定了前进信心,开拓了教学视野,锻炼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教学成绩,丰厚了教研成果。2017年我顺利地被评为江西省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018年又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为此,我衷心感谢新浪博客,更感慨曾经的自己有一颗与时俱进、拥抱新技术、开辟新天地的心。
三、微信公众号助我仰望教研“灿烂星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上网的普及,博客淡出了视野,而我在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更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莎士比亚说:“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当拿到特级教师证书后,我有一种责任感袭上心头,特别是在学校大会上,校领导总会有意无意地鞭策老师们向我学习。
在被树立为榜样后,就得打造个人教学品牌IP;在被列为学习对象后,就得带团队一起进步。于是,我再次转型升级,停下写教辅文稿,去参加教育部“名师名校长”班的学习,并成立教育部“名师名校”计划何有湖名师工作室,把教研的重心放到带团队、做课题上来,把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
为了记录研究过程,2020年4月,我创建“有湖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真实记录每次的课题研究过程,分享每次的研究成果。2022年,我完成15万余字的校本教材《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简论》,开发出了一套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教程。如果说《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简论》解决了引导学生“如何写”的问题,那么紧接着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又来了。2023年,我带领团队再次申报省级课题“基于‘输出为本’理念的构建写作见识体系的训练策略实践探索”,旨在从思想内容层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写作体系。
至2024年6月,为了探索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我带领工作室团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教材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教材的基于大单元理念的教学设计初稿,共计60万字。所有的初稿均可在“有湖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免费分享。
写微信公众号的文稿,我坚持原创,记录自己的思考,展示学生的成长,分享平时的研究成果。到2024年8月,已分享482篇原创,3.5万人关注。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有人说它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但我想有一些人生轨迹,总要勾勒出来,方便后辈站在我辈肩上去“更上一层楼”,我想这也是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的具体实践。
人生有阶段,教育无尽头。只有把课堂实践与教研写作相结合,把引导学生成才与成人相结合,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更有意义,才能让更多的探索经验和先进理念影响更多的前行者。
未来,我愿以此为起点,不断转型升级,撑一支写作的“长篙”,向教育教学的更深处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