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学教育 点亮智慧未来

作者: 衷计育

创新科学教育    点亮智慧未来0

科学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之巅与文明灯塔,不仅闪耀着探索世界奥秘的光辉,更在教育领域引领着学生迈向未知世界的璀璨星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万安县实验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将科学教育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创新推进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建立机制、强化团队,凝聚科学教育合力

在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将科学教育确定为“书记领航”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40多人组成的科学教研组,整合信息技术、数学、科学、综合与实践、劳动等学科教师资源,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渗透科学元素,形成抓好科学教育的整体合力。

优化课程、深化研究,打造多元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学校除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外,还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简单易行、实践性强且深受学生喜爱的科学课程用于课后服务,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低年级主要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开设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等课程。中高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探索精神,开设Scratch图形化编程、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编程、小橙创客等课程。这些课程紧跟科技前沿动态,让学生通过动手拼装和编程实现效果,亲身感悟生活中智能化的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整合资源、加强合作,促进校内外资源共享

学校既要重视自身力量,也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营造科学育人的良好氛围。作为江西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的科学教育受到万安县委、县政府和县教体局的高度重视,新建创客教室,配备有价值4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搭建非常好的平台。同时,学校还积极对接江西省科技馆、吉安市电教馆、万安县科协等单位,将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如学校每年都邀请科学家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感受世界的神奇和科学的美妙;在“六一”和元旦的庆祝活动中,设立科技表演专场,邀请中学物理名师到校给学生表演“科学魔法秀”,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的魔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以亲身实践式、现场沉浸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万安水电站,让学生了解水是怎么发电的;组织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了解无土栽培、细胞培育等现代农业知识,感悟科技的力量。这些现场活动,让学生体悟高大上的科学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而激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改变生活,多维度地推进科学教育。

搭建平台、重视激励,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学校每年常态化开展比赛活动,如科技劳动节、“科学魔法秀”表演赛、电子百拼图比赛、图形化编程大赛、科学实验小主播比赛等。每次比赛结束,学校都会举办颁奖仪式,给学生颁发的不是奖状而是奖牌,上面刻有学校的Logo。对获奖学生的表彰方式,学校颇具创意,如“小小发明家”“小小程序员”等。这些活动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并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省、市更高级别的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学好科学知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注重评价、树立导向,推动科学教育发展

做好科学教育,尤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善待学生的“脑回路”,而不能把学生的好问和探索欲扼杀在课堂上。在一次Arduino编程课上,一名学生在操作电路时,因为没接电阻而导致灯泡损坏,而连接小电风扇的时候依然没接电阻却安然无恙。面对他的好奇心,教师引导他带着疑问进行探索,结果发现小电风扇自带电阻。这一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他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并持续至今。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科学发现及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所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上。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不足以全面评价科学教育的成效,学校由此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从动手、质疑、合作、创新等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同时根据校情和具体实际,开展阶段性评价,如组织各种比赛或举办科技作品展,采用动态的方式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结果性评价,达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注重对教师的评价,其中更注重对育人过程,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的评价。具体而言,学校每周的课后服务,对于优秀的教学实践进行视频录制或拍照,并在教师微信群对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学校根据日常观察和工作成效,对教师开展每月一期的“科研先锋”选树活动,树立标杆、示范引领。(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