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思想

作者: 叶存洪

校长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思想0

受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洗礼,我们越来越了解、理解、接受、认同“学生中心”的思想,但从整体上看实际行动尚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主体思想的落实,似乎多体现在对教师课堂教学层面的要求。其实,一般而言,应该是先有学校管理层面的思想自觉,才能更好地推动、引领教师层面的行为变革。那么,校长该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思想呢?

由组织“教研”到推动“学研”。中小学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基本上都是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场所称为“教室”,县(市、区)教学业务指导机构称为“教研室”或“教师发展中心”,师范院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都主要是从“教”的立场出发定义或诠释教学,我们对“学”(学生、学情、学法)关注了多少?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教学只“知己”(只研究“教”)不“知彼”(不了解“学”),何谈“百战不殆”?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把全班儿童笼统地看作一样的,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绝不会有真正合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哲学中有一个命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理,一个老师不可能两次教同一个班级,教了他一轮,再拉来“回炉”,又教他一遍,这不可能。到了新学年,你接手的将是一个新的班级。那么,你对新的班级了解多少?10后学生(再过两年,20后将入学)跟00后学生有什么不同?这届学生跟上届有什么不同?你教两个平行班,这班跟那班有什么不同?同一个班,张三同学跟李四同学有什么不同?不了解学情,就意味着老师是蒙着眼睛上课,无的放矢。所以,校长要积极倡导、大力推动学校的“学研”,将原来用于教研的时间匀出至少1/3用于“学研”,并对学校原有的“教研”机制、“教研”制度、“教研”的考核评价进行修订、完善乃至重构。把学情摸透,才真正谈得上因材施教。

由发表“训话”到开展“对话”。一些校长跟学生接触较少,一方面确实是“公务繁忙”,现在各种评估、检查过多,迎来送往,各种会议太多,相关的、不相关的会都得参加,有时候一天几个会,大量时间是在会议室度过的,有校长戏称自己是“会长”;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觉得“我有分管副校长负责各职能部门,有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就可以了”,少有时间走进学生之中,即使有些时间跟学生接触,也基本上是“训话”:以长者的口吻、居高临下的姿态、“都是为你好”的良苦用心对学生训话,很少能给学生让个座,或俯下身子跟学生保持目光平视,以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不错,学校都有分管教学、德育、安全等方面工作的副校长,但领导分工的文件中一定有一句话——他们是“协助校长分管某项工作”,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战场上有句话,叫“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反过来说,指挥战斗的人应听得见炮火声。同理,指挥教学的人应该听得见书声,听得见学生的声音,完全托付给分管副校长,毕竟在你与学生之间隔了一层,你听到的毕竟是间接的声音。某校长有“每天跟一个学生聊聊天”的“小目标”,校长走在校园里,主动地俯身跟一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想来这都是一个温馨美好的画面,校长的这个“亲民”举措会让学生激动好一阵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上课前的半小时,是我跟学生心灵相互交往的幸福时刻。清晨,在校园里一棵繁花盛开的苹果树下,我跟三年级学生尤拉坐在一起,我帮助这孩子随时拨正他的思路航向,终于,他发现了真理,内心充满了喜悦,他觉得他在认识的道路上提高了一步。他感到幸福,他的苦恼消失了。跟儿童在一起思考的这种时刻,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我向你们担保,年轻的朋友:正是在这种时刻,儿童的信任才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我跟他一起解除了他的苦恼,他就绝不会欺骗我。由此可见对话的重要性。对话(聊天)不能只是一个回合,就像打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一样,应该有多个推拉、多个回合。一个回合,一拍子就扣死了,那只是一种“口头填空”,不是对话。

由各忙各的到“陪你成长”。校长与学生各忙各的,一些校长偶尔到教室、操场转转,也是走路带风,匆匆而过,很难停下来跟学生们多待一会儿。所以,学生们对领导也只是例行公事式地客客气气,打个招呼“校长好”,就没有更多进一步交流了。一位校长说,自从学校实行“我与校长共进午餐”活动之后,学生见到校长时打招呼的神情都不一样了,以往见到校长也会打招呼,但纯粹是出于礼节;现在见到校长,老远就挥手、颇有点儿欢呼雀跃的样子跳起来微笑地喊“某某(名字)校长好!”

2024年4月网上流传的一个短视频中,一位校长到食堂给学生打饭,学生认出校长之后,顿感惊喜、亲切,纷纷说:“校长好!”“校长你怎么来了?”一些学生甚至开心到蹦蹦跳跳。笔者到中小学,校长陪同一起走在校园里,从学生跟校长打招呼的神态,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到校长平时跟学生接触的次数和接触质量。理想的一个教育画面是,上午“大课间”、下午结束一天的课程后,校长、教师暂时放下手头的活儿,走出办公室,到球场、操场,跟学生一起打球、跑步或者玩游戏、玩耍半个小时,哪怕一刻钟也好。

教育,不只是要“教导”,还要有陪伴。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近、喜爱某个老师,那你所说的话、传的“道”,他更容易听得进去,也就是说,师生感情基础有多深,你教育他的空间就有多大。相反,当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害怕某个老师,教育还未及时展开,就已经失败了一大半。孩子跟成人不一样,成人不喜欢某个人,但跟那个人相关的那件事我必须做好,这是我职责所在,不能让对方小瞧了我。孩子呢,他不喜欢某个人,连带着他就不喜欢某件事;不喜欢这个老师,连带着也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有学者说:“你知道,孩子们可不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笔者深以为然。所以,校长应自己带头并从机制、制度上推动教师“陪伴”学生,融洽、浓厚师生情感,给教育增温。

由“管理学生”到“学生管理”。学校多元治理体系中,有党组织(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校务会议(行政)、教职工代表大会(办学规模小、教职工人数少的学校有教职工全体大会)、家长委员会,有些学校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各司其职,协同共治,众筹智慧。但在很多学校,这个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里,唯独缺少了学生代表大会(学代会)。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无意的“疏忽”,或有“条件不成熟”的托词,实则是缺乏学生主体的思想意识,觉得学生是来“受教育”的,是“被管理”的对象,他们哪有参与学校“共治”的能力,所以,治理体系缺了这一部分并非偶然。今天看来,学校应补齐这一块,使学校六大治理主体全部到位。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力机构,是学校联系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学生代表大会章程》独立开展工作,代表学生的利益和权利,并履行应尽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能从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由“被管理”到“自管理”;二是可以锻炼一批批学生干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领袖气质和能力;三是反映学生的意愿和诉求,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快速、准确地反映给学校的有关方面,以便于学校科学决策;四是在事关学生直接利益方面,如校服、午餐等问题上,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喜好,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被尊重”的愉悦。(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