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回到母校当老师
作者: 吴小街
1997年9月5日,我清楚地记得,刚刚上完一节课,冯校长叫我去他办公室一趟。走进他的办公室,我看到乡辅导站站长和业务干事胡员生坐在那里。胡员生是我小学的启蒙老师,见到我很亲切地在我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并说他和站长到这里的来意是要调我去乡中心小学任教。
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乡中心小学是我的母校,拥有全乡最好的教育资源。多少人一心想去都去不成,现在这样的好事落到我头上,真是喜从天降。
第二天,我来到中心小学,站在操场上看孩子们活蹦乱跳的身影,想起十多年前自己也是在这里奔跑、读书。一晃十多年过去,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学校还有五名教过我的老师,见到他们,我立刻站直身子,恭恭敬敬地叫他们“老师”。他们笑眯眯地点点头:“小伙子很不错,以后就是同事了。这里的学习机会多,有几位老师是县优秀教师,他们业务非常熟练,希望你好好学习,尽快成长。”
中心小学的各项制度比较健全,管理规范。学校每周都有一堂公开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导处安排每名老师轮流上。记得轮到我上公开课时,语文教研组组长把全年级的语文老师召集到一起听我说课,然后他们就我的教学设计谈了各自的看法。轮到我的老师们发言时,他们的语气格外温和,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课堂上听他们讲课的情景。我以前在偏远山村上课,都是自己“单兵作战”,自己想怎样上课就怎样上课,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还别说,经过老师们的点拨,我的课文设计能力大大增强,仿佛打开了天窗,让我看到窗外更加美好的世界。
胡员生老师对我特别关心。他经常到办公室来看我,有时带几本《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给我,并要求我平时多看看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自己就是喜欢看书的人,没事的时候关起门来静静地读书写作。在他的带动下,我除了上好课以外,其余时间也是在房间认真看书。吃过晚饭,老师们三三两两到后山去散步,我们几个爱好读书的走在一起,或谈论教学业务,或讨论书里的精彩情节。为了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观念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我们都很享受这样的氛围。
第二个学期轮到乡级教研比赛,胡员生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乡级教研是县教研室安排的任务,是期末对学校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好任务。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全力以赴备课、钻研教材,向学校的老师们请教。老师们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指导我查找资料、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每天下午放学,他们就以操场为课堂,让我即兴说课、试教,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母校工作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参加县城学校的教研活动,认真揣摩名师的教学过程;第二年,我踏上了杭州“千课万人”学习的征程。在那里,我第一次听周一贯、贾志敏、于永正、王崧舟、孙双金的讲座或授课,亲身感受到大师们精湛的专业素养和广博学识。
走出乡村,走出县城学校,去欣赏外面的教学世界,开拓了我的视野,同时也改正了自己目中无人、容易自我陶醉的缺点。老师们告诉我,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收获胜利的果实。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到,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地埋头钻研,才能到达终点。
时间见证着我的努力,如今早已忘记读过多少书、写过多少读书笔记、熬过多少个夜晚。我已从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慢慢成为全乡小学语文教研员和县优秀语文教师。后来,我还到鹰潭市参加教学比武活动。在写作方面,我陆续在省级和市级报刊发表了很多文章。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农村学校一路走来的一名普通教师,始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读书和写作给了我一个辽阔的世界。那些年,在母校经历的那段艰苦岁月,现在想来都是有价值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