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水县乡村学校的调研报告
作者: 谢丽梅调研乡村学校现状,推动乡村教育进一步明确方向、完善工作举措、落实各方责任,让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直面的重要课题。2024年4月9日至17日,吉水县政府教育督导办组织全县中小学责任督学,开展了乡村学校专项调研,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并根据工作实际提出建议对策。
一、基本情况
吉水县现有乡村中小学(幼儿园)139所,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共计29083人、在校教师2916人。其中,乡镇初中20所,学生10010人、乡镇初中教师801人;乡镇中心小学18所,村小及教学点48所(个),小学生12879人(其中教学点学生1033人),乡镇小学教师1716人;乡镇中心幼儿园及附属幼儿园37所,乡镇民办园16所,幼儿5214人,幼儿教师399人。
二、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吉水县持续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各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优化。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2023—2024年投入薄改资金5000万元提升白沙小学等31所学校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强化校园安全保障,加大投入推进校园安防“四个一”工程、“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系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和心理咨询室等建设,平安校园建设卓有成效。
优化调整师资配置。通过公开招聘、政策性安置、人事调配等方式,两年来共补充乡村教师460人。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出台《关于推进全县优秀教师规范化流动实施意见》。召开优秀教师规范化流动启动仪式暨欢送会,鼓励引导教师特别是优秀年轻教师赴农村学校锻炼,共有30名优秀教师实现规范化流动。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一方面,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将教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五险一金、乡镇工作补贴、边远津贴等全额纳入财政保障。同时,对城区到乡镇学校支教的教师,按边远乡镇类别每月落实增加800元、1000元、1200元的绩效工资。另一方面,完善职称评聘激励。优化调整教育系统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拓宽教师职称评聘渠道。
强化“五育”融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研学,举办红色故事宣讲、“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少先队队容风纪展示等比赛,开展红色寻访等活动,阜田小学获评全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红色文化传承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案例。二是规范课程开设。实行“晒课表”,做到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育课,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是促进体教融合。以阳光大课间为抓手,保障学生每天校内运动1小时,学生总体近视率比2023年下降0.5个百分点,跑操、课桌舞等特色“大课间”活动的报道在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平台推送。持续发扬“武术之乡”、体育大县优势,布局7个乡镇田径训练网点,每年举办体育“苗子”选拔赛,输送到省市级体校及省优秀训练队的优秀运动员累计50余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乡村学校生源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学校学生生源减少。以2023年秋季学生情况为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比春季减少3045人,其中小学减少2752人、初中减少293人。18个乡镇学校均出现不同规模的学生减少现象,八都、醪桥、阜田、白沙小学各减少学生200人以上,尤其是八都小学减少了420人。
原因分析:一是新生儿出生率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农村适龄幼儿越来越少。二是教育观念上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希望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购房、经商等方式让孩子在城区学校就读。三是就业上的影响。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吉州区、青原区等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鼓励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只要符合条件家庭都会把子女带进城接受教育。
教育装备略有差欠。一是教育设备老化严重,新型功能室建设不够。二是音乐、美术教室间数和面积不达标。大部分学校音乐、美术教室各只有1间,未达到配备标准。
原因分析:一是农村学校投入相对较少,设备老化严重。二是原有教室设计面积不够,数量不足。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吉水县乡村学校教师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以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居多,教师能力素养不均衡,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
原因分析:一是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远不如城镇,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虽然县里出台了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但优秀教师不愿前往乡村任教,特别是交流轮岗到偏远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很少,导致乡村优秀教师数量不足。不少新入职的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想法,考公、遴选进城、交流等因素导致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二是不少非师范生考入教师队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亟须提高。新入职教师教育经验不足、教学手段不丰富、教育思想观念尚未形成。
师资不均衡。随着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城区学校生源不断增多,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存在教师富余、县城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紧缺、部分乡镇初中存在教师紧缺的现象。据测算,部分村小(教学点)撤并后,乡镇小学将富余约242名教师。乡镇初中教师则较为紧缺,目前,全县乡镇初中教师缺口数为113人。
原因分析:一是教师招聘总量大。从2019年至今,全县共补充教师1735人,其中农村小学1252人,占比72.1%,这批教师绝大部分还未满服务期,还留在乡镇学校任教。二是“空心校”不断增加。2024年撤并了阜田、水南、白沙等乡镇60所(个)村小、教学点,乡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每年都会新增一些“空心校”。
学校办公经费不足。人数少的村小,公用经费自然较少,没有更多经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只能维持办学的正常运转。
原因分析: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学校生源逐年下降,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目前全县学生500人以上的乡村学校只有16所。
四、对策建议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问题导向、稳步推进”的原则,以“优化学校布局、补齐短板弱项、科学配置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为基本路径,逐步解决乡村教育“规模小、布局散、质量弱、效益低”等问题,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全面优化教育网点布局。按照“一乡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档、稳慎推进”的工作思路,在确保不出现失学辍学的前提下,依法、依程序全面组织实施乡村学校网点布局优化调整。优化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不强行撤并。一方面,做好小规模学校撤并,统筹考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在满足学生就学的大前提下,扎实推进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原则上2024年秋季前1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优化调整到位,3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优化调整到位。另一方面,做好“空心校”撤并,原则上对连续3年及以上没有学生就读的“空心校”,2024年内全部予以撤并;对连续2年没有学生就读的“空心校”尽量撤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空心校”数量2024年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科学调配富余教师。吉水县2024年暑期采取直接选派和遴选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合理调配。一是将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乡镇小学教师,优先选派至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以化解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积极搭建乡镇幼儿教师交流平台,选派乡镇幼儿教师至县城公办幼儿园跟岗学习,畅通幼儿教师任教渠道,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面向乡镇学校开展教师遴选考试,重点将具有初中及以上任教资格的乡镇小学教师遴选至初中、高中学校任教。根据初中及高中学校师资需求,全县2024年暑期招聘10名“三支一扶”教师至乡镇初中学校,主要招聘学科为初中物理、生物、化学和地理。计划面向县外选调吉水籍高中、初中紧缺学科教师25名,切实补充高中、初中师资缺口,有效缓解师资学科结构矛盾,为助推吉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全面盘活闲置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当前的村级资源,将闲置资源交由吉湖集团统一管理使用,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优化利用。一是用于公益性事业发展,盘活当地闲置的村小和教学点,把它们改造成老年互助之家、童心港湾、活动基地、幼儿园等公益性项目;二是用于村级活动场所的完善,将闲置村小、教学点充分利用,改作村委(居委会)办公场所、村级文明实践站等;三是用于社会经济项目发展,把闲置的村小和教学点利用起来,采取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教育体育局督导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