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小办学要“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 赵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逐渐萎缩、撤并。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影响一个木桶容量的往往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的道理,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往往也是最短的那块“教育木板”——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
当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都在村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发展道路,推动村小在新时代大变革中实现跨越式“突围”。
曾经几何,溪流鸟鸣、田野村落、乡风民俗……这些乡村教育固有元素围绕在乡村孩子的身边,如今却在乡村学校的办学视线里渐行渐远。长期以来,村小总是把城市学校当作学习的“老大哥”, “人在曹营心在汉”,摒弃了自身应有的教育地位和功能。
近年来,很多区域为了整合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大刀阔斧地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小及教学点面临着撤销、合并。全国数以万计的村小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分散居住的乡村孩子平等受教育权上发挥了顶梁柱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很多贫困地区的村小在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受教育权——“一个都不能少”上充当了教育发展的“救火队员”,义务教育的“军功章”上理应有他们的一半。
“英雄不问出处”,村小作为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独特风景线”,能让众多的农村孩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孩子们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即使全校只有几名学生,村小仍然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目前,很多村小生源急剧下降,学生数不断瘦身的重要原因是外出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地入学;一些家长渴求优质教育资源,舍近求远让子女向城市学校“集结”。村小如果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或许能赢得家长们的认可,生源也会逐步回流,村小也可能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长期以来,城镇学校尤其是大校、名校始终占据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很多拥有优秀校长、优秀教师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条件的大校、名校集中在城市和区域核心地带,形成了城市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期垄断。加之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大,优秀教师资源始终在城区学校“盘踞”。面对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村小只能望梅止渴。
栽下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办学质量是村小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村小的发展和建设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加大对薄弱学校和村小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先把区域名特优师资配置到乡村学校,有效缩小村小和大校、名校之间的差距,让他们尽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台竞技,增加广大家长对村小办学的认同感。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的农村产业,引导和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为村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人才支撑。对一些村小,应考虑不走撤并的寻常路,可以暂时“冬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办成农村图书馆、乡村足球场,发挥好余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教育。村小办学既要“顶天”更要“立地”,突出“乡愁”韵味,寻求“农村包围城市”的特色发展。教育部门在实施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坚持城乡同步、就地取材、特色办学、错位竞争的原则,依托乡村地理和人文特色条件,充分发挥乡村建设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打造匠心独运的“乡味”教育体系,开启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教育运动”,真正让乡村教育“入乡随俗”。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积极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村小应紧扣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开发适合乡村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乡土课程,促使乡村孩子走出校门后,在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村小要深入发掘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优良传统、民俗民情、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知识,促进村小办学向学生实际生活延伸,不断提高办学效益,让乡村孩子和家长在村小特色办学中产生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着力培育村小师生的乡土情怀,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存在感。
打铁还须自身硬,村小要找准发展定位,规划好品牌和特色,擦亮自己的教育名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的鲜明特征是精心耕耘、用心栽培。毋庸置疑,乡村教育就是“农业中的农业”,村小要充分发挥师生比高、班级规模小的优势,精益求精抓好小班化教学,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着力拉长村小发展的质量线和生命线。
野百合也有春天。村小办学有质量、有特色,乡村教育事业自然“风景这边独好”,聚积更多的人气,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王牌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渴口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