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战“疫”前线的“赣教红”
作者: 廖肇银 曾宪瑛 陈艳伟
阳春三月,赣鄱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且点多、面广,大面积、多轮次核酸检测迫在眉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3月16日,全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接着先后多次召开全省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吹响了全省教育系统战“疫”冲锋号。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全省教育系统党员教师的共同誓言,更是每名党员教师的实际行动。他们第一时间响应,或在校内靠前指挥,或前往各个核酸采样点,化身防疫宣传员、信息录入员、安全引导员,做冲锋在前的“排头兵”,做师生、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越是艰险越向前!广大党员教师践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战“疫”前线闪耀的一抹抹“教育红”,汇聚成一道道鲜亮的“赣教红”。
党旗红:12万名党员师生一线战“疫”
3月17日,在昌高校核酸检测通知下达,各高校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进入紧急工作状态。
江西师范大学学工部付婧第一时间到岗,组织各学院仔细摸排学生的相关数据,带领各学院的干部到采样点踩点、做预案,紧张工作持续到3月18日凌晨1点,24680名本科生全部完成核酸采样。
“好的,文学院已全部采样。”“再核对下最后的人数!”“那个发热学生去校医院了吗?现在情况怎么样?”……付婧回到办公室,又紧锣密鼓地收集、核查统计各学院本科生的核酸检测数据。她揉了揉双眼,泡了一杯咖啡,赶走瞌睡虫,这是她冲泡的第三杯咖啡。
凌晨3点,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付婧从学校回到家,静悄悄地打开家门,生怕吵醒正在睡觉的女儿,看着睡得香甜的女儿,一身的疲惫瞬间消失。
早上6点,见两岁的女儿还没醒来,付婧转身就奔赴学校,又开始了新的工作。
齐心战“疫”的南昌大学有这么一群铿锵玫瑰,逆行而上,主动作为,以柔肩担使命,以行动践初心。
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荣萍和团委书记谭潭就是当中的代表。有37年党龄的罗荣萍,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还是本科2018级1班的辅导员,在统筹学院886名研究生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在校14名本科生。在前两轮全员核酸检测中,她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直到深夜才回寝休息。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时,面对高血压和腿疼等身体不适,她担起学生公寓楼栋长之责,从工作部署、场地布置到人员调度都亲力亲为,最终圆满完成1007人的核酸采样工作。在组织学生核酸采样间隙,她还认真备课,为本科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
担任2019级两个专业辅导员的谭潭,是一名年轻的军嫂,她和婆婆带着两岁的孩子住在学校。3月17日,她组织学生进行核酸采样,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次日早上5点。在第三轮核酸采样时,她主动担任学生宿舍副楼栋长,协助疾控工作人员高效完成了7个学院923名学生的核酸采样工作。“你就做一些辅助的工作吧!”学院领导考虑到她孩子太小,想特意照顾她。她却说:“没事的,我还能多做些事,因为我是军嫂,不能给这个身份丢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发出致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倡议书《党旗飘扬在抗疫最前线》,广大党员主动请缨到重点场所、关键岗位、危险区域开展工作。
“这个时候,我们党员不冲上去谁冲上去?”3月21日,第三轮核酸采样一完成,身为学校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高建波又开始召集小组人员开会,紧急传达当日下午全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调度视频会议精神,专题研讨全校人员核酸检测情况和人员排查方案,报校党委审定。此时他做过4次喉部手术的嗓子嘶哑起来,眼睛也熬红了。
3月17日23点,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北校区篮球场上仍然灯火通明,核酸采样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陶燕一直坚守在现场指挥调度,这已经是她连续奋战的第20个小时。在陶燕的指挥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坚守岗位,终于在18日凌晨1点完成了全校3000余师生及后勤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当现场医务人员完成最后一名学生的采样时,陶燕和身边的党员教师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从心底感谢现场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这一夜,校园里充满温情、充满感动。
3月23日,是江西科技职业学院学工处处长张腾波住校的第7天。在难得的小憩时刻,他拿起手机,如往常般与妻儿视频聊天。他努力遮掩疲惫,笑着对心爱的妻儿说:“今天做核酸了吗?早上吃啥了?”孩子晃了晃手里吃剩的包子说:“妈妈做了我爱吃的小笼包。”“告诉妈妈,外出一定要记得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知道了,爸爸……”张腾波泛红的眼眶里藏着对家人的思念。
随着最后一名核酸采样居民的离开,时间已定格在3月18日0∶50,清场、消杀、总结,此时已连续工作10个小时的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总务处主任章红兵脸上才露出轻松的笑容。当“倒春寒”的夜风袭来,他才感到阵阵寒意。
在3月17日的第一次全校性核酸采样中,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核酸采样从18∶00开始,到23∶30才完成。一直忙碌导致网络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兼班级辅导员的肖水兵一直没有时间进食,因低血糖而晕倒在一线。他缓过神来后却说:“疫情不退,我不退!”3月21日,学校开展第三次全员核酸检测。这天天气骤变,天空阴蒙蒙下着小雨,风呼呼作响,为减少师生排队等待时间,防止学生感冒,肖水兵穿上防护服与医护人员早早赶到现场,“肖大白”的背影一直出现在现场。
为筑牢“心”防线,抵御疫情“倒春寒”,南昌十五中“青山学伴帮帮团”线上心理辅导室的两名党员教师,一人是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援鄂提供心理支持服务的老将,另一人是第一批966525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专家,疫情来袭时,她们再次行动起来,参与966525心理援助热线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力量筑起疫情防控“心”防线。
此次的疫情扩散由北向南。3月18日,一则“章贡区两小区实行临时封控管理”的消息在赣州市章贡区人的朋友圈刷屏了。“我能上讲台,亦能上战‘疫’前线。”面对疫情,文清路小学梅江路校区的教师们不退缩。他们走下三尺讲台,奔赴抗疫一线,成为大家眼中的“逆行者”。学校9名教师,7∶30便集结前往章贡区疾控中心,协同疾控工作人员上门对居家隔离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核酸采样。在高于20℃气温里,他们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克服气闷、全身湿透等身体不适的困难,毅然决然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逐户上门进行核酸采样。由于人员居住不集中,从这个小区到那个小区的路程耗时就长了,甚至还要到郊区、老城区,他们从早上7∶30开始,一直忙到下午5点完成任务才吃中午饭,用行动实践“行为世范”的诺言,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最美“大白”!
刚休护理假的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二胎爸爸苏健,本应在家与爱人轮番照顾两个孩子,但在看到学校发布的疫情防控通知时,他的心揪在了一起。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学校,看着尚在襁褓的幼子和还在月子中的爱人,他陷入了两难。“你放心去学校吧,家里有我们呢。”父母的支持,让他下定了决心,毅然决然收拾好行装,申请做封控管理的“逆行者”。“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疫情防控的紧急关头,学生更需要我,我要替不在他们身边的父母照顾好他们。”这是苏健“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本色与担当。
团旗红:用行动诠释青春最好的模样
3月20日,赣南师范大学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响彻赣南师范大学校园,15个基层团委700余名团员青年主动参与学校全员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团旗与团徽映红了一片天,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团旗招展、团徽闪耀。学校团员青年闻令而动,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9个采样点分批分时段错峰采样,每个区域都有统一标识的指示牌,在团员突击队员们的引导下,核酸采样工作快速有序进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我们不仅是医学生,更是江中医的团员学生,我们理应要冲在一线,努力为师生排忧解难。”在学校的志愿者招募现场,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团员学生说。
微光成炬,热暖人心。在与病毒赛跑的关键时刻,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共青团员们不畏难、不怕苦,毅然踏上了“逆行”之旅,布置场地、维护现场秩序,在核酸采样点引导队伍、登记、扫码、测体温,在食堂维持秩序,做物资“搬运工”……他们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为学校疫情防控奉献光和热。
一面旗帜、一支队伍,一枚团徽、一颗爱心。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操场上,团员青年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团员青年们无畏寒风、不惧黑夜,为防控疫情挺身而出,运送、发放物资,配合核酸采样,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最好的模样。
马甲红:战场上流动起来的风景线
红马甲是志愿者们最鲜明的标志,也是疫情防控和核酸采样一线流动起来的最美风景线。
“时刻准备着,只要组织需要。”三次披“褂”上阵的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谢尔艾力,核酸采样开始时他感到生疏紧张,现在已成为得心应手的“专家”。在第一轮核酸采样开始时,谢尔艾力第一时间组建了经济学院“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动员学院9个少数民族80余名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当天,他从凌晨1点奋战到早上5点。“同学们真诚地对我道的那一声‘谢谢’,就是我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虽深感疲惫,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接到开展第一轮核酸检测的通知时,江西服装学院的孟辽远、王倩倩一家人正在吃饭,他们对视一眼,没有片刻迟疑,默契地放下碗筷,把年仅5岁的孩子交给父母,毅然加入学院党员志愿者队伍。当天,直到凌晨1点,学院所有学生及工作人员完成核酸采样后,他们又对教学楼一层一层地排查,将走廊、教室的灯一盏一盏关灭。
从“孩子王”化身“战‘疫’卫士”,南昌市东湖幼儿园的巾帼们将党徽、团徽闪耀在战“疫”一线。“我准备去当志愿者了!”“很累的,你要有心理准备。”一条简简单单的微信沟通,幼儿园里第一个报名志愿者的周至柔告诉丈夫自己的决定,丈夫心中有些担心,但还是全力支持。周至柔满怀信心,但紧张的工作节奏还是让这个平时风风火火的“女汉子”直不起腰。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3月19日,本该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生日的党员教师卢颖佳,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毅然奔赴志愿服务第一线。没有蛋糕,没有鲜花,没有蜡烛……友爱的同事给她画了一个蛋糕。她说:“这个生日意义非凡,这个蛋糕弥足珍贵。”
“昨天‘手气好’,总算‘秒杀’到了一个志愿者名额,觉得特别兴奋,现在换我来守护美丽的校园……”这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0级文学院曾羽轩在3月21日防疫日记里的一段话。
和许多青年大学生一样,曾羽轩从来没想到过疫情会来得那么突然、离自己那么近。当收到学校需要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通知后,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她,虽是在第一时间报名,但每次都因为“手速慢”,没有如愿。
用曾羽轩的话说,“参与志愿服务是她成长的关键”,平时连小飞蛾都害怕、说话轻声细语的她,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不断蜕变。风雨中的她,褪去了初次承担志愿服务时的焦虑和胆怯,从容、淡定、勇敢,拿着小喇叭在人群中大声喊着:“请保持好一米距离,有序排队。”
在日记中,曾羽轩提到她的父亲也是名一线防疫志愿者。父亲在听说她参与学校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后为她点赞,叮嘱之后还与她分享了工作经验。像同为“红马甲”的父女俩一样,许多“红马甲”用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筑起守护校园、家园的道道防线。
3月17日下午5点,南昌三中青云谱校区党员教师钱天痕与学校的志愿者们率先到达青英社区的南莲华庭小区。该小区位于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面,许多外地务工租户没有昌通码,钱天痕与居民耐心沟通,帮助他们顺利申领昌通码,在现场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第二天早上8点,钱天痕与学校的志愿者们又马不停蹄到达青英社区恒茂英伦小区,协助社区清理医疗废弃物,配合社区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进行核酸采样。钱天痕的爱人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这几天也奋战在防疫一线,他们的忘我工作,生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南昌市向荣小学的党员体育教师郑家洋,他家乡在吉林省吉林市。3月18日,受疫情影响,南昌暂停线下教学,但为解决学生居家运动的问题,郑家洋主动录制线上网课,让学生在家也能学习空竹、篮球特色体育课程。郑家洋说,在他心里,南昌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感激江西人民此前给予他家乡的援助,会在南昌努力工作,为建设新时代新南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