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作者: 徐光明 曾宪瑛 甘甜 邓钰 黄晨玲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0

上高县位江西西北部,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一个人口仅有38万的传统农业县,是一个至今未通火车的革命老区县。就是这样一个县,却办出了老百姓认可、师生点赞的教育。

全县每年约6万名中小学生,择校到外地上学的人数微乎其微,相反,目前在县内就读的外县籍学生却有2300多人。

2015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后,上高持续发力,2017年以来,每年新建两所学校,县城增加学位两万余个,农村学校整体搬迁、改扩建项目持续推进。

2019年,上高被评为“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的集体”,随后又连续三年在江西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中名列全省前10位。如今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4%、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6%。

小县上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贡献在何处?何以做到“小县办好学校,小县办强教育”?记者深入上高,见证变化,寻求答案。

打造“十分钟”上学圈,在家门口上好学

早晨7点30分,上高县敖阳小学的舒婷老师早早地赶到银海公交站,这周是她轮值跟车护送五(11)班的学生到校。

8点,公交站附近的学生陆续到齐,专线公交准时发车。

像这样的学生专线公交车还有10辆,根据学生住的远近,这11辆车分不同的线路和车号同时从出发站发车,浩浩荡荡地驶向同一个目的地——上高县塔下小学。10分钟左右,上高县塔下小学校门口停车场就被公交车停满了,一队队学生有序下车,开始他们崭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这是上高县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全力化解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的一个缩影。

塔下小学原来是一所乡镇小学,虽然建校时间长、文化底蕴深厚,但老、破、旧成了不争的事实。因临近城区,学生往热门学校跑,这里的生源逐渐减少。这几年,乘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东风,政府投入2000万元,对学校综合楼进行扩建,并对食堂、寝室全面升级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9月,学校按照县直学校管理,学生人数从原来的325人增加到现在的1130人,除了本地学生回流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敖阳小学和锦阳小学分流的学生。

除了学生,所有带班老师也都跟着一起过来。与此同时,敖阳小学和锦阳小学分别安排了校领导在塔下小学蹲点值守。

“面对困难办法总是有的。我们从去年6月就启动了摸底工作,7月做好准备,8月陆续报名。当时想着就是要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努力让家长放心。”敖阳小学校长李庆明介绍道。

“开学第一天,专线公交车后面私家车排起了长龙,成了上高县城的一种‘奇观’,因为家长不放心啊。磨合了一星期,我们根据家长、学生的意见调整优化路线,交通部门配合疏导,很快家长就彻底放心了。”敖阳小学工会主席卢祎旻笑着告诉记者。

据了解,专线公交车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县财政兜底,学生一天只要掏2元钱,就解决了上下学出行的问题。

“中午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学校就餐,为了让家长放心,我们定期组织家长陪餐,让家长眼见为实。”塔下小学校长李丽梅介绍道,“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状态还是老师的精神状态,三所学校的磨合都渐入佳境。所以,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谈到目前学校的管理,李丽梅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

如果说塔下小学是上高县城区薄弱学校升级改造的典型,那么,在它变大变强的背后,是整个上高县自上而下举全县之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稳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上任不久的上高县教体局局长冷报田感触很深。为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上高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委书记、县长两位主要领导任“双组长”高位推动机制,开创了江西省县级政府坚持顶格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之先河,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保障教育资源配置。全县强化教育工作的“四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学校建设优先保障、教育信息化优先建设;积极创新构建“五三一”义务教育学位供需动态研判协调机制,即提前五年根据学位预测规划配套学校硬件设施、提前三年做好学校建设保障、提前一年做好学位供应。据统计,近三年来,上高县共统筹各类建设资金12.6亿元,划拨土地457亩,用于支持城区学校建设,新建中小学7所,扩容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23800个;开展“功能房”改造专项攻坚行动,新建或改扩建功能教室近500间,为学校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提供有利条件。

“现在老百姓一听说是建学校,都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也好做很多。有所学校从破土动工到交付只用了8个月,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上高县教体局校建办主任肖晖感慨道。

这所快速建成交付使用的学校是位于县城西面的向阳小学,学校建设总投入近8000万元,占地50亩,体育运动场馆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于202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不同于其他新建的学校,向阳小学是由百年名校河南小学整体搬迁至此的。

“搬到新学校后,我每周都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我最喜欢电子百拼课,在那大家相互交流合作,很开心。”三(4)班的学生沈浩翔兴奋地告诉记者。“我最喜欢现在学校宽大的操场。我喜欢体育,喜欢锻炼。在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运动、一起欢笑,那里记录着我们最快乐的模样。”五(3)班的学生吴炫彤腼腆地说着。

“搬与不搬有着天壤之别。现在学校有多媒体教室61间、功能室36间,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5间,科学教室和综合活动教室各两间。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利用丰富的社团活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我们的沙画课就很受学生欢迎,到了下课的时间大家都不肯走。”向阳小学校长李鑫介绍道。下一步,向阳小学要把百年校园精神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和美”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上高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到城区购房、落户、工作、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解决随迁人员子女就近入学、上好学问题成了重中之重。青阳小学作为小区配套学校,解决了周边上高花园、都市江南等新建楼盘居民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学校基础建设投入近5000万元,占地36亩,于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生人数目前有1572人。

“作为家门口的学校,我们就是要不断提升家长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他们把孩子交给学校、安心去上班。”青阳小学校长简勇介绍道。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社团活动和食堂管理,和孩子们同上一堂课、同吃一餐饭。

“2019年学生人数突破新高,达到4930人,是典型的大校额。2020年、2021年生源陆续开始分流,按新学区分流到附近的几所学校,现在我们学校校额控制在2000人左右。”敖阳小学校长李庆明回忆道,“派出去支教的都是骨干教师,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敖阳小学。其实,帮他们也是在帮我们学校,帮助我们化解大校额。”敖阳小学作为县城老城区的老校,这两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配合青阳小学、锦阳小学做好学生分流工作。

上高县制定出台了《上高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成了五大协作型教育共同体,基地校分别为上高中学、上高五中、实验小学、向阳小学、敖阳小学,教育共同体采取“城校带乡校、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协作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在学校管理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的校长每学期交叉调研1周时间,至少提炼1个主题、提交1份调研报告、召开1次学校管理经验分享交流会;分管教学领导每学期交叉上1节示范课;学校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思政课观摩或开展1次德育专题培训、德育论坛或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

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校本特色课程展示评比活动,每年举行1次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展示活动,每学期开展1次教学问题征集。

在质量提升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主要学科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公开课活动,运用“上高县中小学活力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单”量化评估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共同体基地校与成员校每学期进行1次联合教学质量监测,集中召开质量分析会,诊断、反思教学问题并研究改进措施。

在家校协同方面,教育共同体学校每学期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联合家访活动,创新家长会活动形式,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如今,上高县城区学校已织密一张网,细化到城区的每个街道、小区和家庭,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愿景已经实现。

文化成了学校最动人的符号

“我们想看一所最差的农村学校。”

“没有最差,只有最偏远的。”

这是采访中一段真实的对话,回答记者提问的是上高县教体局党委委员陈泽生。

对话结束后,他就带着记者,驱车向西近两个小时,直奔宜丰、万载、上高交界处、离上高县城最远的两个乡镇学校——镇渡中心学校、田心中学。

原来在上高民间对教育有个“玩笑话”:将上高县县城往东、靠近南昌,民众重视教育、学习氛围浓的地方称为“东部地区”;而像镇渡乡、田心镇这些离县城远、学习氛围不浓厚的地方,便成了百姓口中的“西部地区”。

田心中学的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没有养成习惯,好好的校门不走,总爱翻围墙。老师无奈只能给其父亲打电话沟通,只得到“你们打110吧”一句话。

田心镇的留守儿童多、离异家庭孩子多,离集镇远,孩子基本住校。在这里教了几十年书,校长经常听到家长嘱托“这孩子没办法,只能靠学校、靠老师”。

开个家长会,一个班能来一半家长实属难得。

所以这儿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承担控辍保学的任务,扮演留守儿童“代理爸爸”“代理妈妈”的角色。

如何将这样一所边远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

“我们说上高最大的优势就是上高人,田心最大的优势就是田心人。为此我们在‘田心’二字上下功夫,提炼出‘思文化’,引导学生做‘善思考、有思想、留思念’的田心人。”

“思文化”成了田心中学最亮丽的风景:利用校园宣传栏、雕塑、花园、长廊等宣传“思文化”,开发“思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上高县委县政府在乡村教育上很舍得投入,城乡教育实现了硬件上的均衡。特别是近三年,上高县投入2.2亿元改造乡村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塑胶运动场全覆盖,小规模学校实现标准化;投入近1.2亿元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造;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教学点营养午餐工程,按照县、乡财政和家长共同承担的“2+2+1”经费保障模式,即县级财政2元、乡级财政2元、家长1元的标准分担,为全县101个村小(教学点)5000多名学生提供“一荤一蔬一蛋一汤”的营养午餐。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就要支出500万元。

走过“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的阶段,改革迈向优质均衡的深水区,下一步怎么走?

上高县的答案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驱动,加强“软硬件”建设,打造“一校一品”主题文化,让每所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扬长避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让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找到合适的教育,为人生奠基。

制订《上高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上高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充分挖掘当地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各校根据上高县情、本校校情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并积极开发舞龙、剪纸、藏书票、版画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几十门校本课程。

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即便是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找到适合校情的内涵发展之路。

鼓点紧凑,铙钹铿锵,音乐起,一条“龙”舞得活灵活现。在上高最小、最偏远的乡镇,镇渡中心学校的少年舞龙队正在表演,别看队员平均年龄不过12岁,获奖次数却不少。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所农村初中的崛起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