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价值意蕴及形成策略

作者: 陈军妮 张乐乐

[摘 要]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师生应答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构建师生积极情感的应答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从教师角度提出相关形成策略,为构建该关系找出现实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良好师生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质量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注重其身心发展。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首先就是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现如今各地“师德事件”偶有出现,中小学师生的关系变得冷漠、对立甚至是敌意,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教师压力大、任务重、地位低,使他们忽视了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应答关系,甚至教师自己也变得麻木憔悴,丧失了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情感性的缺失。人的情感发展关乎个体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仅片面强调知识的传习与背诵,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将会造成教师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形成缺失,甚至会影响人的生命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1]。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先生指出:“如何使不断出现的情感状态,向着好的方向,逐步形成支持多类身心素质的情感品质呢?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条件是,个体生命要处在基本的人道主义关系中,要有一个好的人际情感应答关系[2]。”这种关系需要建立在师生互动和代际交往中,是需要产生在对话和讨论中。为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效开展,构建中小学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内涵及特点

教师要介入孩子的隐性生活经验,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对话”——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朱小蔓老师在《爱的联结》中提出,在学校中,与学生情感应答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应答,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式[3]。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信息沟通至关重要,每个应答都能得到不同的反应。因此,选择怎样的应答方式是一段关系的关键因素。

(一)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内涵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给予现代人与人之间彼此作为独立个体的平等关系提出关怀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她提出,对话的前提是一种关怀关系的建立,这种关怀关系的建立本质上正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情意相互感通的过程,有利于建立人们良好的“我向性”情感和“他向性”情感,从而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人格[4]。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角色,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情意相互感通的应答关系。因此,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健康发展,朱小蔓指出,构建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她指出,道德是在师生关系中生成的,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在讨论教师情感表达时,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双方需要一种积极的反馈[3]。教师给予学生的积极情感应答能够让学生产生被认同感,更擅于、勇于表达自己想法,反之,则会使学生消退应有的情感需求。

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以一种欣然、享受和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反馈处理师生之间的应答关系。在学校生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回应彼此的疑问的一种师生关系。积极情感应答带给师生的是一种愉快、喜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等产生积极影响。众多教育实践证明,人的理性活动在情感积极参与之下呈现出更为活跃的状态[5],这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一个积极的师生应答关系往往预示着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产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师和学生才可以把握其正面价值,找到真正的答案。

(二)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特点

1.双向互动。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之间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交流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彼此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真诚相待。其应答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知识素养方面,还有学生生活情感上的需求,构建一种双向奔赴、相互支持、彼此成全的师生关系。

2.感重于知。感重于知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的大前提。师生应答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是支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和谐发展、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并且,在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朱小蔓发现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教育应针对此特征做出相应的恰切回应,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应符合:“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

3.爱生育生。师生应答关系的首要特征就是育生,其目的便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育生的前提是要爱生,人的情感是不能命令与强迫的,人的情感因价值需求、认知和感受而变化,受环境的情感氛围影响。当教师真正热爱这份职业,拥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就会发自内心的爱生,自发地用一种积极情感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敏感、识别以及恰当的情感应答方式,是学生安全感、自信、信任品质形成的基础[3]。好的教育教学,受学生爱戴的教师,都是源自爱的教育灌溉,这才是有生命的教育。

二、中小学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价值意蕴

通过构建中小学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为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此关系对在师生、生生间的良性互动中涵养对人际社会良序关系的敏感及其构筑能力[1]。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保障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通过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应答,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密度。教师每一次的耐心倾听和暖心回答都会带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情绪支持与关怀。学生的回应也能增强老师教学的自信心与困难挑战,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在其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形成有效合力[6],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不仅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被尊重感,也让教师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满足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其在学生的合作中获得来自学生的正面情感反馈。教师应对学生心中充满爱,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只有以爱育人,才能使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成长,形成优质高效的教育结果的师生关系。

现如今,教师绝对权威与学生机械服从的师生关系模式已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各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出现都旨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只有构建积极情感应答关系,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在此关系处理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情绪价值,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所问所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只有充分体现个性、民主和发展精神,才是现代真正的师生伦理关系,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先进性[6]。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积极情感,才能构建积极情感的应答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

首先,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未成熟阶段,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影响,教师在他们眼里更是神圣的角色,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构建积极的情感问答关系,从而保证更好地管理学生和课堂教学。其次,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课堂秩序的管理,而忽视情感上的应答,那这样的课堂效率注定是低下的,也将迟早被人工智能所替代[7]。最后,不同孩子的智力性向、性格特征、学习风格与需求、成长道路等都有所区别,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在具备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的条件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切合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学习目标,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最大效率的进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反馈,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在师生积极情感的应答关系下,教师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不断地探索,以此达到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学习潜能。提高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强双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获得教学成功,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过来,也会更加巩固师生之间的情感。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好,教学效果也就越好[8],因此建立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十分有必要。

(三)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等背景引领下,我国政策指出,应把德育渗透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9],人类婴幼儿研究、脑科学研究不断地发现,人应当有人际情感信息的沟通,当有恰当的情感应答关系时,才能够产生诸如联系感、依赖感、安全感、对情绪反应的敏感性、同理心等,这些对德行品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条件[10]。在学校师生应答关系中,没有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则会使学生形成“感情缺乏人格”类型,使之构成严重障碍,无法适应社会[4]。教师的“三观”塑造着学生的“三观”,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为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是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肯定自己的价值。通过师生积极情感应答关系,可以有效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的情感与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在教师温暖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治愈,使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坚定教育信念。好老师和好学生是共生共存的,构建师生积极情感的应答关系,可以加深师生之间交流,促进双方身心和谐发展。教师教学的真谛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在学生遭遇挫折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完成品德和态度的塑造。此关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洞察学生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以及具备解决这些深层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中小学师生积极的情感应答关系的形成策略

为追求真正有质量的教育,我们需要在深入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应积极倡导培养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应答关系,在双向互动中更加巩固彼此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性关怀,达成感重于知的目的。在温暖和健康的师生应答关系中,提高教学效率,完成知识与育人的重要责任,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爱生育生的教育目标。

(一)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决定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应答关系的关键要素。教师作为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角色,他们的专业素养将对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外显的专业素养与内隐的精神底色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情感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广泛阅读积累、参与专业社群、不断创新实践,并寻求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以展现自身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且,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合理把握教学重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同时,与学生处理好关系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我们要提高教师情感人文素质,利用情感教育的作用,向学生展现教师独有的人格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交往中和他人相处中,提升和锻炼情感能力,从而内化和凝聚为教师的以情感表征、人文气质为核心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学习情感能力技巧,敏于觉知和体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及变化,并及时有效的作出应对,并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手段[4]。教师能否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交往关系,不仅是判断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7]。只有老师拥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师德,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只有“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职责。

(二)注重情感教育,进行情感上的倾听和交流

作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应答时应明确感重于知,要从生命的内在性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最基本的线索和渠道,教师要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敏感性,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出恰当的情感应对。只有教师通过情感教育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情感支持,才能让他们建立健康的身心发展[11]。当教育缺失了情感,那学生将是没有灵魂的,只有躯壳,有情感的教育更能增进教育的价值与精神意味。学生是有感情有生命的独特个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去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情感教育可以使增进教育的价值与精神意味的角色作用则愈加凸显和重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