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主动作为的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提质探索

作者: 吴大元 朱芬 程先国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仁、和、精、诚”。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需求,而中小学的主动作为是实现其价值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要提质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厘清是什么的基础上理解其价值需求以增其主动作为意识,然后是在厘清怎么样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为什么做的定位与做什么的内容及怎么做的路径。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小学主动作为;质量提升

中小学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后文简称“纲要”)的号召,主动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为国家与地方各级中医药管理局、隶属教育部门的各中小学、隶属卫生健康部门的医疗机构。但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卫健部门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路径,中医药人才与中小学教育人才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联动,三者之间难以统筹协调、难以系统规划、难以同频共振。学校的主动作为将会较好地促进教育部门、卫健部门及中医药人才之间的有效协作与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的系统规划,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深入传播与自信提升。中小学校要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需明确“是什么”“现状如何”“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方能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

一、内涵明价值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先要弄清“是什么”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开展该项工作有什么重要价值,以此促进认知的清晰性与工作开展的主动性。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学界比较认同的结论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结晶。”

再从学界的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要研究成果看,黄莹等认为中医药文化融汇了哲学、文学、历史、农业、天文、地理等知识,孔令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程林顺等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史学的精髓,王鸿江等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诸如此类的观点似乎难有定论。但诸多学者如黄莹等、孔令彬、张其成、张珏等,均赞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依据国家文件规定与诸多专家的共识性观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可暂时界定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与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核心是“仁、和、精、诚”,即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

根据“传播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中的第3点与“实施方案”重点任务之二均强调“加强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的“仁、和、精、诚”再做如下简要阐释:

“仁”:根植于深厚的道德观念,是医者立身之根本。它不仅仅是对“医者仁心”的职业要求,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伦理体现。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能够培养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爱护生命的“仁心”,进而成为具有大爱精神、关爱他人与自我之人。这种“仁”的理念,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人文关怀、生命教育不谋而合,彰显出中医药文化跨越时空的道德价值。

“和”:体现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自然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中医药文化倡导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起居有时、饮食有度、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这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相契合。通过“和”的观念,青少年可以培养出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规则意识,认识到生命养护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达到身心和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精”:在中医药文化中代表着医道精微与医术精湛。它要求医者精勤治学,不断精研医道,追求医术的至高境界。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医对医学专业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中医文化对精益求精精神的崇尚。在现代社会,“精”的理念鼓励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诚”:中医药文化中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医者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这种“诚”不仅体现为医者对医术的诚挚追求,更体现在为患者、对同道、对社会的真诚态度。在现代社会,“诚”的理念依然是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真诚与诚信,无论是对待学业、工作还是人际关系,都能以诚为本,言行一致,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范。

(二)中医药文化进农村小学校园的主要价值

明确其价值,能有效增加做其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农村小学校园的工作,至少有如下价值所需。

1.有效落实国家法律规定与系列文件精神的需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国务院于2016年2月发布的“纲要”第一次从战略层面系统部署,同年12月经习近平主席签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后文简称“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此后发布的系列文件,如2019年的“意见”、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2年国家中医药局等8个部局联合印发的“方案”等,均重视与强调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

2.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传播载体。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引导青少年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有效破局关键问题的需要。校园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必然成为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最主要方式。如何把中医药的知识内容融入日常的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把中医药文化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如何让青少年群体接受和吸收中医药文化就成为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关键,也将直接影响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整体效果。

4.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当今的生活较之以往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网购、外卖、电子产品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助推了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的上升。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危害,并科普相关的养生防病小知识,从而培养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5.有效落实“五育”并举的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抓点,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实际开发适宜的教学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教育质量,以中医药文化这一“点”之力助推“五育”并举的提质之效。

二、现状明问题

弄清了“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需明白“现状怎么样”的问题。通过笔者的问卷与访谈调研,结合河南省2023年开展的样本为450人的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认知调查与四川于2021年开展的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的有效问卷2253份的调查,其现状不容乐观,其问题较为明显。从学校实施这一主体分析,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认识上:学生态度积极,但学校重视度不够

从学生的支持度上看,60.2%非常支持,27.2%比较支持,有点儿支持7.1%,完全不支持与不知道者仅占3.5%;再从学生的兴趣度上看,30.7%非常感兴趣,64.7%较感兴趣,仅有4.6%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再从学校来看,调查家长与教师反馈: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相关课程者占8.9%,14.3%受访者表示学校开展过中医药文化相关传播活动,而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和家长表示并没有参加过中医药文化课程或者相关活动。这表明:“当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基本还停留在政策阶段,学校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解也不足,还未将中医药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活动上:学生认知较为欠缺,学校开展活动的体验度不够

知识是能力的根基,学生对某领域知识的了解度将直接影响其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与热爱度。就像人一样,人与人之间是因为了解后才生爱,不了解的陌生人之间是无法产生亲近之爱的。学生要爱中医药从而爱上中医药文化,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调研情况看,小学生自我认为:了解占5.1%,较了解占18.7%,了解一点儿占25.7%,不太了解占36.8%,从来没有接触过占13.7%。这表明,较了解与了解的比例不足24%,这比例明显偏低。

体验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之一。从中小学生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情况看,吃中成药占56.5%,推拿占51.4%,喝汤药占47.7%,拔罐占36.1%,刮痧占29.5%,艾灸占29.5%,中药膏方占26.49%,针灸占23.7%,中药香囊占15.3%。该比例显示:排在前三的分别为吃中成药、推拿、喝汤药,而中药香囊、针灸、中药膏方、艾灸分别处于后四。这不利于通过体验促进热爱并加深其传承意愿。因其“汤药、针灸、按摩、火罐、刮痧、药膳、膏药、足浴、功法等手段可以疗疾防病,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服务于各年龄段的人群,容易被广泛接受和掌握。”

(三)途径上:学校主阵地与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从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知识的途径看,河南省的情况是: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电视、手机、科普读物、杂志占57.4%,父母等家人介绍占56.9 %,同学、朋友介绍占30.4%,校园科普排第四占28.4%,而课堂教学排倒数第二占21.8%,没接触过的尚有6.9%。小学生获取中医药知识途径在四川省的情况是:网络占64.58%,电视占81.92%,相关网站、书籍或各类报刊占74.25%,中医药义诊、讲座等活动占72.08%,学校社团宣传占20.00%,老师介绍占23.83%,其他占47.08%。不论是河南还是四川,学校课堂与学校活动,都处于学生获取中医药知识的后端。传统文化素养的普及和提高,中小学是主阵地、主战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中,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方法上:需要加强增趣而不增负的效度探索

学生认为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因素中,河南的调研现状是:学习任务重占45.9%,学校的态度占45.2%,没有配套的设施占53.1%,缺少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占67.2%,其他因素占7.1%;四川调研的情况显示:学业压力太大占49.5%,对升学没有帮助占47.8%,家长反对占4.8%,缺少专业老师占72.5%,学生不感兴趣占34.06%。综合两省的情况,学生认为缺乏专业教师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学习任务重,这也不难理解。“对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因素与年龄进行卡方检验时发现,学习任务重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因显而易见。学生所在年级越高,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对考试范围之外的兴趣课程积极性会降低。因此,如何在不增加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面临的问题之一。”

师资来源问题,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自己主动作为增量增值的可能性较小。但因学习任务重而学生不愿意的问题,学校却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小学实际、贴近小学生年龄特征等方面展开探究,以此提高中医药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做到增趣而不增负。

三、定位明内容

精确定位对于做任何事情都至关重要,它如同导航系统中的精确坐标,为行动指明清晰的方向。对于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的工作来说,无论是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定还是执行过程中的调整,都需精确定位来保证每一步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偏离轨道或浪费资源。从问题角度来说,定位需要明白“为什么”的问题,内容需要明白“做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