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家精神的中小学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能力提升

作者: 陈华 王国庆

[摘 要]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高尚品格、专业素养、奉献与热爱。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整合能力,设计综合任务,引导实践活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提升跨学科指导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团队协作与关注学生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指导能力;教师发展

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树立了标杆,体现在高尚品格的塑造、专业素养的深化、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与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具备教育家精神的中小学教师需要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通过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有助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多种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融合变革时代,跨学科学习已成为一条创新路径。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能力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教育家精神体现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中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高尚品格、深厚素养、无私奉献、热爱执着。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这些精神可以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发展。

(一)高尚的品格引领心灵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教师品格中。教师肩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薪火相传,更肩负着塑造学生灵魂、培育高尚品德的重任。在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的品格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教师高尚的品格,体现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对待学生的耐心细致、对待同事的真诚合作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向上等多个方面。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要以自身的行为示范,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楷模。在以高尚的品格为引领中,对于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用高尚的品格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深厚的专业素养支撑

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可以促进教学过程有序、有效和优化。教育家精神在这方面的彰显,不仅在于教师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持续学习、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师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熟悉并掌握多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教育家精神的体现之一,是教师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执着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而应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确保在跨学科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深厚的专业素养还体现在教师对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能力,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跨学科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三)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育家精神还体现在教师的无私奉献上。跨学科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储备与整合能力,更考验着教师在时间、精力乃至情感上的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学生学习评价等多个环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尊重,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与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承担额外的负担,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体现为甘愿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娱乐空间,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精心策划每一堂课的内容与流程,力求让知识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辞辛劳地搜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耐心细致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四)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不仅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注入不竭动力,还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辟无限可能。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于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同,表现为对每一个学生成长进步的真诚关怀。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这份热爱促使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创造充满鼓励、支持与挑战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执着追求,则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承诺的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开放心态、创新思维和毅力。面对挑战与困难,教师不能选择退缩或放弃,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与同行交流切磋,共同进步;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勇于承担失败的风险,从每一次尝试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不断优化完善。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能够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二、教师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能力的策略

教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教师要认真领会教育家精神,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能力,引导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发展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跨学科素养

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能力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跨越学科界限,广泛涉猎相关乃至看似不相关的学科知识,形成多元的知识体系。通过系统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策略,洞察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交叉点,更好地促进学科融合。

教师应成为教育改革的敏锐观察者和积极响应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从中汲取灵感与智慧,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种持续的学习与反思,将使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与敏感度,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思想引领。

(二)开展实践探索,积累跨学科教学经验

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要注重通过实践探索和积累跨学科教学经验来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能力。

为了有效积累跨学科教学经验,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多样化的实践探索之中。一方面,主动参与到跨学科教学项目中,与同行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另一方面,自主组织跨学科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些活动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教学智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

(三)加强团队协作,形成跨学科教学合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各学科教师携手并进,通过合作凝聚成跨学科教学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为了凝聚跨学科教学的共识,教师可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这个团队不是简单的学科拼凑,而是基于共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由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学习共同体。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探索跨学科教学的规律与方法。

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则是团队协作的重要载体与途径。通过这些活动,大家围绕教学主题或问题,进行思考与交流,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与心得,可以探讨跨学科教学中的难点与困惑,可以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这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还能推动整个团队教学水平的提升。

团队协作中,教师还应注重形成跨学科教学的合力。这种合力既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协同与配合上。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空间与资源,确保跨学科教学的顺畅进行。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与桥梁,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

(四)关注学生发展,激发跨学科学习兴趣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激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在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时,任务要紧扣学生实际,既富有挑战性又不失趣味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与喜悦;活动应融入多样化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路人,用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耐心倾听、细心分析,与学生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迈向下一个目标。

三、教师用教育家精神指导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

教师以教育家精神指导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展现出更多的智慧与情怀。不仅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思考如何巧妙融合,设计出既具深度又富有趣味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

(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以教育家精神培养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

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变化,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对知识的渴求、对技能的掌握、对情感的共鸣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通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与学科内容结合,创造出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跨学科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注重知识整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发展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综合研究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不同项目之间知识交叉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多样化教学资源,不断改进和优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建立“跨”与“融”的桥梁,做到跨得准确、融得有效。

(三)重视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实践探索和创新创造。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设计学习任务与活动时,教师要精心策划,让教学环节充满挑战性与创新性。这些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让他们运用跨学科思维,突破传统框架,提出新见解与解决方案。

在探索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不惧失败、善于从错误中学习,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具有问题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过程评价和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变化,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构建立体、全面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他们在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成长与变化。教师可鼓励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观点,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促进每个学生成长。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指向学生发展的过程及意义建构。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如何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些过程性的评价,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长轨迹,以便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指导。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改革创新的动力。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品格、专业素养、奉献精神,热爱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团队协作等策略,提升跨学科指导能力,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贾建国,李志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元样态与设计理路[J].教学与管理,2024(20):1-4.

[2]安桂清.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阐释与实施要点[J].中国教育学刊.2024(7):15-21.

[3]刘忠伟.用教育家精神引领专家型教师成长[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2):6-8.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