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教育戏剧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作者: 史剑如何使学生感受散文的“形散神聚”?如何深刻体会散文中的形象化表达?笔者尝试从学科融合出发,将教育戏剧的方法运用于散文的教学中,通过“读—导—演—议”,让学生感受散文的写作特点,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本文以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教学为例,分享一下教育戏剧的运用策略。
一、教育戏剧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匆匆》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文字清新优美,运用生活中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无形的时光流逝,颇具画面感。笔者在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语句,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戏剧化改编。设计如下——
师独白: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生1:(做起床动作,看地面,转头)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生2:(做洗手动作,定格)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生3:(做吃饭动作,定格)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4:(做托腮动作,凝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生5:(伸手,遮挽,身体前倾,定格)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生6:(做躺睡动作,定格)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生7:(掩面,叹息)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学生在表演中内化语言,并不断引发联想,仿写出一连串富有节奏感的句子,感受到了对时间流逝的强烈、深沉、激动之情,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二、教育戏剧让教学目标更明确
教育戏剧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课堂的语言实践、创造性表达。如《匆匆》一课,笔者将教学目标1设定为“以独白的形式朗诵课文”,将课文当成剧本来使用,促使学生沉浸式地进入文本,由读课文、旁观作者,转化为内心独白、指向表演的语言运用。目标2——使用群像雕塑的戏剧范式,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肢体动作,把脑海中的回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思维不断被唤醒、激发,形成“文字—画面—想象—生活—肢体”的思维过程,不断加深学生对“时间就这样匆匆的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以时间的流逝为代价”的感受。目标3——要求学生观察同学的定格动作,仿写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当熟悉的生活场景被拉到教室中时,记忆与情感的闸门被打开,学生有了表达的冲动,借着课文的写作支架,完成自己的情感输出。如此,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作文就在笔尖绽放了。
三、教育戏剧让课堂氛围更活泼
在《匆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群像雕塑、画面定格、平行展示、师生入戏、思路追踪等范式,设计了四个活动代替传统的读读练练式语文课堂。
活动一,学生扮演朱自清,做朱自清的自我介绍。这样“讲述给别人听”是学习金字塔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第一人称介绍作者,是深入了解作者的手段。
活动二,设置师生入戏戏剧范式,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捕捉作者的内心世界。课文中有很多问句,问句是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师生通过入戏的形式,沉浸在问答中,感受对时间匆匆的无力感和惋惜之情。接着,笔者用群像雕塑的范式,设计体验式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走出”文本,切实感受时光匆匆,一刻也不停歇。最后,笔者用思路追踪范式引导学生讲出内心感受,和作者共鸣。情动而辞发,一篇篇美文付诸笔端。
活动三,以背景资料引入,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采用入戏方式,由作者的好友、知音、家人讲述朱自清面对时光流逝时的徘徊沉思,从而在知人论世中了解朱自清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前行人生的路。这样,学生感受到朱自清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人民解放的热切盼望。
活动四,结合临近毕业背景,以《匆匆六年》写作为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匆匆的童年时光,引导他们学会聚焦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手法,突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育戏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教师在教育戏剧课堂中,需要扮演好多个角色,即组织者、引导者、扮演者和观察者,根据课堂的进程自由切换。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做一个引导者,用学生一年级入学时的照片,引发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奠定整节课的情感基调。在学习课文第一段的时候,教师入戏成为参与者,面对燕子来去、杨柳桃花的枯荣开启内心的独白,为入情入境的朗诵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之后采用思路追踪范式,向已经入戏的学生提问“时间去哪里了”,让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进入戏剧冲突。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方向和进度,时而是学生的伙伴,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一起喜怒哀乐;时而跳出局外,做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发现问题所在,快速评估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戏剧的参与者(表演者),也是合作者,更是创作者,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鼓励学生,尤其是那些腼腆的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达到全体积极参与的目的。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演员”和“观众”都由学生来扮演,人人都有可能扮演戏剧中的某个角色,也都可以扮演“观众”的角色。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想象、情绪、表达,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意念以戏剧化的形式加以表达。
课堂40分钟,教师从戏剧意蕴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感受人物形象,跨越时空进入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丰富的意象,完成审美创造。文章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课堂也充满浓厚的文艺气息,这就是教育戏剧与语文课堂完美融合带来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