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 裴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劳动教育的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介入。

一、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全面育人的劳动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围绕立德树人标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要求。

二、构建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育人模式

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阶段性成长特点,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育人课程,要系统回答谁来“教”,“教”什么,用什么“教”,在什么场所“教”,怎么“教”,怎么“评”等问题。

(一)多样课程协同育人。学校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深入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根据10大任务群,依据学校实情和学情,可以开展“整理+”“养殖+”“种植+”“烹饪+”“工艺+”“家电维修+”“志愿服务+”等课程。

(二)引导学生将体力劳动与智慧劳动、创意劳动、审美劳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讴歌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劳动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让学生学习整理自己物品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珍惜粮食、爱护环境;数学教材中有测量和劳动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强动手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有创新劳动技术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科学课程中有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操作能力……

(三)项目化学习的跨学科融合育人模式。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能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将各学科知识切实运用到劳动实践中,从而使劳动课程内涵更丰富。例如,可围绕“小麦”做成学科融合的项目化课题,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一是可以在语文课创作小麦诗歌,在美术课上画小麦的生长阶段,在数学课上做64格放麦粒的游戏,在体育课上开展运麦子比赛,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讲述科学家袁隆平等人的事迹,在科学探究上研究麦子的生长条件、选种、播种、施肥、收获等。二是以活动为主线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在“劳动周”开展麦粉加工、面点大比拼、美食节等活动。三是可以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粒粒皆辛苦”。

(四)全方位实践育人。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家校协作、社区联动、集团校互动、与高校合作资源共享等,通过沉浸式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观察、调研、思辨、表达、制作、创造等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思中学”。

三、“五育”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五育”并举,就是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体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可以构建完整的劳动能力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可以让劳动观念在校园生根发芽;把劳动教育融入特色活动,可以涵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五育”并举在德育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在智育方面,学生在思考劳动过程的原理奥秘时,就内化为能力;在体育方面,学生动手流汗,就可以强健体魄、增强体能;在美育方面,当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美的成果时,劳动教育就融入了美育。

四、以研促教,构建科研型教师队伍

要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必须构建科研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素质高、能力强的“四有”好老师。劳动教育需要培养有跨越学科能力、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教师。学校要定期开展师资培养与培训,提供时间、地点和质量的保障,为多渠道建设劳动课程师资队伍提供资源;要通过学科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教学展示、主题教研、项目研究、讲座等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

五、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需要整合家校社三级资源,为构建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的学习平台与实践场域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青少年活动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劳动实践基地等都应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社会资源库。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建亲子劳动园、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区服务性劳动;可以邀请科学家、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人士走进学校“德育大课堂”,参与实践互动,开展事迹宣讲,弘扬热爱劳动、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

六、积极探索多元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的评价也要逐步走向评价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五育”考评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关注学生品德表现、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劳动实践能力等全要素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又要注重整体性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要探索多元融合性评价,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感受劳动的意义。

(责 编 阿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