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护心理健康,赋能生命成长
作者: 刘令 闫凯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校训,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坚持身心健康第一,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作为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以构建“亲近、信任、尊重、理解、关爱、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抓手,积极营造民主、和谐、求真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生命成长赋能,努力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一、建立组织架构,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分管副校长主抓、以中层干部和班主任为骨干、以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每学期工作计划单列,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需经费。自上而下的完备组织架构,确保了心育工作高效开展。
学校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制度,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商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办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流程》《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明确工作内容和流程,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
二、立足辅导场地,建强心育队伍
心理辅导室是心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心理辅导室始建于1999年,始终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2013年,辅导室改建提升,逐渐成为集办公接待、心理测评、个体辅导、团体辅导、放松宣泄、阅览宣传于一体的多功能室。学校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具有相关资质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5人。学校定期开展心育培训,提升教师心育能力,确保这支心育主力军理论扎实、与时俱进,为学校心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人力支撑。
三、分级动态管理,丰富心育内容
(一)依托测评,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1.多形式测评,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通过全体学生心理测评、班主任推荐、心理委员报告、家长预约、学生来访、随机访谈等,多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准确判断学生是否需要介入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2.分级预警,持续关注重点学生
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及时发现,及时介入,采用焦点、认知、绘画、沙盘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疏导,并做好家校沟通,必要时进行转介。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追踪,及时掌握心理变化。
(二)建立课程体系,赋能生命成长
1.常规心理课:面向全体,提供发展性成长指导
常规心理课程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为依据,以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开明出版社《生涯教育》为范本,以学生问卷调查为依据,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与社会适应6个方面,个性化设定课程内容,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性成长指导。
2.社团课:面向有困扰的学生,开展同质化团体辅导
社团课程以同质化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疏解学生心理困扰为目的,采用表达性疗法,如沙盘辅导、绘画辅导、书信辅导等,引导学生自助互助,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3.教师心理成长沙龙: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心理品质,通过心理成长沙龙活动,使教师建立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以平和稳定的情绪工作、生活。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邀请省内外专家,或委托专业心理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心理培训,引领教师认知自我、感受幸福。
4.家长课堂:提供教育智慧锦囊
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重要影响,积极开展家校沟通,关注家长心理健康,开设了家长课堂,以“珍爱生命”“有效沟通”“感受幸福”等为主题,为家长提供教育智慧,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开展特色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学校通过心理剧展演、心理绘画、手抄报等,推动知识普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2008年至今,学校已成功举办了12届心理剧展演活动,每一届都有鲜明的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心理剧的编、排、演,在经历挑战的同时,收获成长的喜悦。在心理健康月活动中,学生以“幸福加油站”、爱的拥抱、“心理能量瓶”、我的“朋友圈”、趣味心理测评、心理小实验、剧本创作等多种方式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与收获。各项活动都会选出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展示,并对获奖个人与集体进行表彰。
(四)加强宣传引导,建好“解忧小屋”
线上心理辅导室以“解忧小屋”的形象在微信公众号出现,以书信辅导的形式解答学生心理困惑,破解学生不敢求助、不愿求助的难题。“解忧小屋”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宣传渠道,自2021年上线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探索改进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搭建成长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自信乐观、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