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的作用发挥取决于班主任

作者: 何蕊

我做了11年班主任,对于家委会成员的确立,经历了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经过自愿申请和了解观察确定成员,在班级微信群发布家委会名单,这种方式缺少了参与感和现场见证感。另一个版本是经过了解,我主动邀请合适的家长参与,结合自愿申请的家长,共同组成家委会。同时邀请家委会到学校第一次开会、发聘书,请班级科任教师见证。这种方式选出的家委会成员往往更积极主动。

班主任要有预设意识,明确每个家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他们逐一解读自身岗位与职责,这样家委会工作起来才有方向感。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家委会成员认为自己的岗位是“虚设”的。

家委会成员的职责安排要细化。比如家长A负责班级费用收取、班级各种表格制作,家长B负责收集班级活动照片、班级美篇制作,家长C负责推送家庭教育书籍和家教小妙招,家长D负责微信群、收集班级好事迹等。另外,可以选出一位家委会负责人,牵头做相关的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这位负责人不着急选定,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活动、突发事件的反应或者是家长推荐的方式来考量。

家委会开展工作与班级管理步入正轨几乎是同步的。每次家委会成员发布信息时,班主任要打照面,对信息做必要的补充,这样家委会做起事来有底气。班主任对待家委要真诚用心,看见他们的付出。比如,我们班一位家委的职责是记录班级的好人好事,他觉得自己应该“避嫌”,从来没有记录自己为班级做的好事。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就自己记录了他为班级做的22件好事,让家长和学生都看到他的付出。在各种活动中,我还会安排专门的家委会工作台,让家委会真正参与活动全过程,而不是做好准备工作就“消失”了。

家委会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根据需求和家长情况定期优化调整。有一年,我教二年级。一天晚上回到家,我忙着做饭,没有翻看手机,却不想班级群上演了一场“大战”。起因是班里的两个学生同在一个小区,放了学一起玩耍,发生了摩擦,其中一位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被欺负了,就在群里质问另一孩子的家长,两位家长说着说着吵起来,其他家长劝阻反倒被骂……我连夜处理了这件事,当事人也算“重归于好”。

家委会有一位成员是班级舆论观察员,为什么他没有在群里维持秩序,也没有打电话通知我呢?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家长的工作时间与正常工休时间相反,别人的休息时间他经常需要加班。那么,他就更适合负责制作班级相册和视频,于是我迅速做了调整。这些都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才可以发现的问题。

总之,家委会作为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公益性组织,其作用发挥依赖于班主任的能力和工作习惯。与其说家长的积极性需要调动,不如说班主任需要思考怎样明晰自己的需求,将清楚的条目给家委会,让家委会成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