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式 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 胡伟琴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它将语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优化教学方式,通过主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思维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等。

一、主题式教学,深化学生阅读

主题式教学是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注重内容主题、作品体裁、同一作者作品以及跨学科等的文本整合,以主题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实现整合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沁园春·长沙》表达了青年毛泽东积极向上的凌云壮志,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整合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的《赤光的宣言》和朱德的《太行春感》,进一步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引发学生对青春价值的思考。又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整合鲁迅《且介亭杂文》中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以眼还眼”》《说“面子”》等篇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

二、情境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情境式教学旨在通过构建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作品的感受力,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开拓思维。例如,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重现阿房宫的奢华,使学生置身于诗人描绘的景象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秦朝速亡的原因。又如,在教学《雷雨(节选)》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挑选其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在了解背景、研读文本、体验角色的过程中,会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剧情。再如,在教学《阿Q正传(节选)》时,教师可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带领学生探讨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

三、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表达

互动式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师生、生生在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平等的交流探讨,使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设置“作为现代中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你会作何选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青春的价值,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教师要敢于打破教学常规,探索多元有效的教学方式,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