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双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塑造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不仅能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使幼儿具备强大的自信心以及坚强的品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一日生活流程,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重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一、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1.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劳动兴趣

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兴趣,除了常见的奖励法和谈话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儿歌和手指游戏等方法调动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儿歌朗朗上口,深受幼儿喜爱,而手指游戏手口并用,在激发幼儿劳动兴趣的同时也示范了相应的劳动行为。除此之外,幼儿园可以结合后勤部门开展食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的精神。

2.基于一日生活,引导强化反馈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自己擦桌子、椅子,养护种植角的花草,在午睡时自己穿脱衣物等。当幼儿表现出积极的劳动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与鼓励,让幼儿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从而持续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

同时,教师应加强劳动教育理念的渗透,创设丰富的劳动课程,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我能行,我最棒”的劳动课程,并设计“生活小能手,自理我最棒”竞赛环节,让幼儿学会穿衣服、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根据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劳动课程内容

教师需要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安排劳动课程,保证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方法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让劳动课程融入一日生活,满足幼儿成长需求,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价值,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安排不同的值日工作。针对小班阶段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帮忙收拾整理玩具,并将班级中的椅子、桌子摆放整齐;针对中班阶段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在就餐时帮助发放餐具,或者清扫地面,检查物品的摆放情况;针对大班阶段的幼儿,可以引导他们配合教师开展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并检查班级中的物品是否完好,主动清扫班级卫生。

幼儿园劳动课程的设置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手脑并用,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发展。幼儿正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感知和探索世界的,因此应让幼儿在手脑结合的劳动中获取真知,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2.回归幼儿实际生活,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例如,设立“花草修剪师”“卫生管理员”等,让幼儿参与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从而激发其爱劳动的情感,使其学会尊重劳动成果,进而热爱生活。

3.以幼儿劳动实践为抓手,实现“教学做合一”。在生活中,发挥“做”的榜样,让劳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应将“教授劳动”“学习劳动”“体验劳动”合一,并贯彻于劳动实践,引导幼儿逐步建立“会劳动”“体悟劳动”“珍爱劳动”的认知与情感。

三、巧用环境,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资源。在优质的环境中,幼儿能通过自身活动获得良好成长,也会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拥有良好发展。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要想有效开展劳动课程,则需要创设优质的劳动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自然而然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幼儿园的环境主要包括室内和户外空间两大块,在这些空间中有很多劳动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室内空间大多指班级教室及走廊,这些空间可以开展玩具和图书的收纳整理、地面和桌面的清洁、自然角的护理、廊道的清扫等活动。户外空间可以开展种植园地的维护、饲养角小动物的喂养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值日生的选举和劳动成果的分享,让幼儿主动参与日常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的价值、发现劳动的乐趣,在不断地劳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而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四、家园合力,共同开展劳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需要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家庭劳动有助于幼儿劳动情感的培养、生活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家园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幼儿劳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孩子都缺少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很多孩子都未曾见过农民种地的景象。所以,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教孩子从事一些简单的田间劳作,如采摘草莓、捡鸡蛋、挖花生等,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农民的日常劳作,体会辛勤的劳动过程。

家长还可以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以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并根据年龄适当增加劳动量与难度。比如,减少代替包办的现象,教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洗头洗澡等。等孩子大一点,就可以教孩子做简单的饭菜、打扫自己的房间……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锻炼。只要幼儿自己肯做、能做,教师、家长就要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并及时辅助、引导幼儿。同时,家园也要大力合作,多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设计劳动课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本文系2023年度郑州市领航共建研究项目“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大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