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班级的正能量

作者: 郭玲玉

如何激活班级的正能量0

班主任工作是烦琐的,既要陪伴学生学习、策划各类班级活动,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地输出正能量,提供情绪价值,一天下来,常常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双减”背景之下,有哪些减轻班主任负担的方法呢?这就要回到“班风正、学风浓”这句朴素的话上了。

班风正,学生便有了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还有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学风浓,意味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劲头足,同学之间你追我赶,想方设法突破自我。营造好班风和学风,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激活班级的正能量,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一、接纳不完美——营造自在松弛的班级生态

初三这一年,有几位老师第一次和我搭班,他们都表达过类似的感受:“郭老师,我发现你对学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格,甚至有时候还过于放松。”

其实,头几年担任班主任时,我对学生是很严厉的。因为没有做过班主任,我担心学生不服从管理,所以常常故意板着脸进教室,对待学生的问题也“丁是丁卯是卯”,不太懂得班级管理的艺术。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慑于我的“权威”,往往我在场时,表现出规矩的状态,一旦我不在场,他们就“原形毕露”,肆意放纵。孩子们早已学会了察言观色,摸透了不同老师的脾气。一个总是戴着“严厉面具”的老师,往往会带出一群戴着“听话面具”的孩子。

健康的、良好的班级生态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自在松弛的状态,在教室里,学生敢于呈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哪怕是不完美的,他们对老师有足够的信任和底气,有勇气将自己的脆弱、无助、孤独等展示出来。这些方面,恰恰是教育者的着力点,往往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偶尔,班主任也可以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分享给学生,告诉他们:老师不是永远强大的,遇到困难,然后想办法克服困难,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一旦卸下那张“严厉面具”,师生都进入自在松弛的状态,真实地做自己,维系班级运转的就不再是班主任的“权威”身份,而是平等尊重与互相照亮,是约定好的制度与规则。教室不会是剑拔弩张、彼此消耗的场所,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大家都朝着各自的方向努力生长。

二、向上的途径不止一种——打破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

在这个容易“内卷”的时代,孩子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竞争。班主任需要帮助学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去经受住一次次考试的“洗礼”,越挫越勇。这一切,要建立在多元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自我认同上。

小陈同学是个书法爱好者,曾得过市书法比赛特等奖,同学们都说“小陈的字,写得跟字帖一样好!”然而,进入初三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模考打击,小陈的自信所剩无几,某次考试后,他更是一蹶不振。躺在床上,不吃饭不写作业,嘟囔着:“反正我的数学永远考不好!书法好有什么用?”

得知此事后,我和数学老师进行了沟通,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我负责思想工作,帮孩子走出这种片面的、盲目否定自己的想法;数学老师负责成绩提高工作,课间进行个性化辅导,弥补短板,同时及时表扬肯定小陈的进步。

于是,在那一周的班会课上,我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并做了一个假设:数学顶尖的同学长大后从事科研,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有着书法特长的同学毕业后去了美术馆工作,投入传统文化的研究,培养了更多擅长书法的青少年。孰优孰劣?

比如在班里,那个成绩一般、但是特别细心勤快的女孩,总在大家吃完下午的点心后,主动“打扫战场”。那个有些调皮捣蛋但是动手能力超强的男生,常常被老师们请教,电脑一体机出问题时,他居然能帮忙解决。

孩子们对社会的观察并不比成人少,他们很快就明白:在学校里有分数的高低,走上社会,则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通往幸福的路途有很多条,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个。面对当下的学习和考试,尽最大努力即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至于小陈,他找回了自信,拿出练习书法的劲头学习数学,天天追着老师要题做,中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分数,是综合素养外化的形式之一,是某个特定阶段的评价方式,我们要追求分数,但不能让分数成为束缚孩子的绳索。作为班主任,只有具备了长远的教育眼光,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看得见所有努力——构建生生互评的支持系统

初一时,班集体新成立不久,为了让学生迅速熟悉彼此,我在每天夕会时增加了一项活动:由学生表扬当天做得好的同学,内容不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活动,给了我大大的惊喜:语文课上沉默寡言的同学,竟然在生物课上侃侃而谈,显示出丰富的课外知识储备;课间总是调皮的男孩,美术课上居然被老师当众表扬,作品被争相传看;看上去腼腆内向的女孩,会主动去安慰情绪低落的同学,被同学们称作“心理咨询师”。

太多的“想不到”,促使我决定把这一生生互评的活动延续下去,成为夕会的保留环节。其实,相比老师,学生之间更熟悉彼此,大家在一起共度每一天,学习、吃饭、活动,了解彼此的方方面面,老师是不可能对学生了解那么全面的。

到了元旦,我将这一活动进行升级,举行“感动班级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设立“最温暖人物”“最向上人物”“最有趣人物”等奖项,奖项名称由我和学生一起商定,候选人全部由学生推举,最后的获奖人选大家投票决定。

进入初三下半学期后,复习备考的节奏逐渐紧张起来,为了节省时间,夕会的表扬集中在“学习进步”这一个方面,来自同学的一声声鼓励和加油,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这成为班级学风浓的一个重要力量来源。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在意来自同伴的评价。同学的认可有时候远胜过老师的鼓励,胜过家长的唠叨。久而久之,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彼此支持的系统,互相给予正能量。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班级管理便得心应手了。

四、优秀很容易——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

初一刚开学不久,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母校看望老师。几年前,她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入苏州中学,此时她高考结束,被名牌大学录取,即将开启人生的新旅程。我安排她进班,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高三毕业的学生,面对一群刚入学的初一娃,会有什么表现呢?

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学姐冷静理性地分享了她各科的学习体会、时间管理、课外拓展等,把初一小朋友们给“镇”住了。分享结束,同学们纷纷要求跟学姐合影,还有学生当场做了手工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学姐。

从初一孩子们好奇和不乏崇拜的热烈目光中,我感受到了榜样的神奇力量。从此以后,回母校的毕业生总是被我请进班级,和学弟学妹畅谈。一位刚经历完高考的学长真诚地说:“我知道你们中不少人也喜欢打游戏,但真的要控制好自己,我如果不是游戏打得太多,肯定能考上更好的大学。”一位正在就读的高三学姐励志地说:“高三这么重要,但我也会在课堂上犯困,成绩不理想时也会低落,但是不要怀疑自己,鼓起勇气,我们一起加油!”孩子们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看到一个始终拼搏、努力向上的自己,一定能飞得更高更远。

之后,我们将这一活动继续优化,将“偶像学生”的范围扩得更广。比如,我设计了“倾听老师的青春故事”活动,邀请深受学生喜爱的物理老师,在班会课上讲述自己的中学与大学成长之路。又如,年级部在期中表彰大会上,设计了“郭老师有约”环节,我来设计采访提纲,与学生一起采访年级里成绩领先的十位同学,当场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这个“偶像文化”盛行的时代,教育者要顺势而为,引导学生正面“追星”,用身边积极正面的榜样,来带动学生的成长发展,在青少年的心中树立真正的“偶像”。孩子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喜欢模仿,靠近光才能去追逐光,最终成为光。

七年的班主任生涯给了我沉甸甸的收获,班主任工作帮我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接触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和家庭,促使我不断地读书、思考、精进,说是改变了我的为人境界,都不为过。从班级的学生身上,我在思考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懂得对自己的孩子多去进行高质量的陪伴,教育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教育工作却真实地提升着我的生活质感。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