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345”模式开展沉浸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黄晓毅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我们银山小学近年来致力打造沉浸式心理健康教育“345”模式——建立“三同步”运行机制,开发“四课程”学习支架,构建“五融合”运行模式,通过“校本实践—共研互动—改革创新—辐射引领”四个阶段,打开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心”局面。

一、协同联动,建立“三同步”心机制

我们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建立起观念、职责、步骤“三同步”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实现家校社思想观念同步。学校分层次、分内容、分阶段、分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推进心理培训系统化,实现思想同步。学校组建“心灵绿洲”宣讲队,定期对师生、家长进行心理科普宣讲,推进心理科普常态化,实现观念同步。

二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实现家校社履行职责同步。学校邀请优秀家长代表走进学校,落实家校同责。

三是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实现家校社实施步骤同步。学校携手有爱心、有特长的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社工驻校同步走。学校与市卫健委深度合作,牵手医院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医教协同并步行。学校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借助社区、交警、博物馆等共建单位的优势,开展研学活动,落实校社同责。

二、关注个体,开发“四课程”心支架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学校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四课程”学习支架。

一是心思享课程。课程包括心理沙龙、亲子悦读会、心灵电台等,以活动体验和分享交流为主要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二是心美绘课程。课程包括心理绘画、心理沙盘、开悟棋等,及时发现和诊断学生心理问题并适时进行疏导。

三是心悦秀课程。课程包括心情故事、校园心理剧、教育戏剧等,为学生展示风采、秀出自我提供舞台。

四是心乐行课程。课程包括生命教育研学、心理班会、心灵“摄手”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四课程”在巩固学生共性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借助“五育”,构建“五融合”心模式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育”,构建了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模式。

一是德心融合,以德育心。举办新生开笔礼、毕业典礼等,通过富有仪式感的典礼,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在他们心中播下尊敬师长、知礼明理、潜心向学的种子。

二是智心融合,以智慧心。对于存在心理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沟通障碍等问题的学生,通过沙盘游戏、作业超市、最佳辩手等活动,帮助他们宣泄情绪、锻炼意志、重塑自我。

三是体心融合,以体强心。学校在传统校运会中增设心理闯关竞赛项目,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拼搏等积极心理品质。带学生做心理健康操,让学生在律动中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重塑良好心态。

四是美心融合,以美润心。学校组建陶笛、手工作坊、心理剧等社团,以艺术陶冶学生身心。

五是劳心融合,以劳健心。学校通过举行技能比拼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生活技能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劳”中成长、“动”中学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沉浸式心理健康教育“345”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积极探索,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开放、更灵动,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