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智力因素下的教育样态
作者: 张欣教学过程中,师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生命体,在人类社会中,二者因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为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而努力。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创造出了多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和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师生。
人的一生会经历多个阶段的磨炼,假使我们可以转化这些阶段,可大体转化为四种社会样态,即游戏社会、模拟社会、见习社会、现实社会。
所谓游戏社会,就是以游戏的学习、生活为主的体验与经历,人在游戏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学习、生活、成长。游戏社会可分为3个时期:前期(0—3岁),主要以家庭的学习、生活为主,游戏课程内容是渐进增量的过程;中期(3—6岁),以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为主,游戏课程内容是丰富、厚实的过程;后期(6—8岁),以小学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为主,游戏课程内容是渐退减量的过程。
所谓模拟社会,就是一切都是模仿现实社会来规范和“训诫”的。模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在模拟社会中,人如果在学习、生活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可以推倒重来,但现实社会则不然。在模拟社会中,人的成长阶段也可以分为前期(3—5年级)、中期(6—8年级)、后期(9—10年级)3个时期,人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接受训练、学习,以便适应生活,为将来步入现实社会做充足准备。
所谓见习社会,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地向现实社会靠拢,比对现实社会,自觉、主动地去见习,并在见习过程中努力去感悟、去体验。对比现实社会,见习社会最明显的不同之处便是经济地位和“从事岗位”的性质、目的不同。在见习社会的各个时期里,受教育者群体在训练中感悟、体验人生,得到了除经济利益外的诸多收获。
所谓现实社会,就是每一位个体人必须承担义务,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社会。一般情况下,受教育者群体结束学业后就可以踏入现实社会,依靠前期所学技能开始在各个方面崭露头角,进而享受真正独立的人生。但是,受教育者群体步入现实社会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止步不前,需要继续在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不同的社会样态,需为其匹配适合的教育,创造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生态。比如,游戏社会是以教养为主,模拟社会是以教训为主,见习社会是以教导为主,现实社会是以教研为主。这些社会生态蕴含着诸多教育智慧,有更多的施教潜能等待我们去发掘。
总之,非智力因素下的教育样态,会受到各种社会样态的属性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施教技能素养中的“素养”,会不断加以完善,进一步影响并作用于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