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途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作者: 王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秩序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6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洗手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并未养成良好的洗手行为习惯,如洗手过程缺乏主动性、没有正确使用“洗手七步法”等。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围绕“3—6岁幼儿洗手行为习惯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1.幼儿洗手习惯养成与疾病预防息息相关
健康的身体是人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以及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学龄前幼儿由于抵抗能力差,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培养幼儿勤洗手的好习惯,从而简单有效地切断传染途径,有效降低幼儿患传染病的风险。
2.培养幼儿良好洗手习惯是保教工作的重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目标内容中指出:“3—4岁儿童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4—5岁幼儿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方法基本正确。5—6岁儿童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我园十分重视幼儿的洗手习惯培养,要求幼儿进园前、运动或游戏后、大小便后以及午饭前都要洗手。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不能掌握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过程随意,并不能达到清洁效果。作为幼儿保教工作的重点,幼儿洗手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二、幼儿洗手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对国内外的文献加以梳理和分析发现,关于幼儿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很丰富,幼儿洗手习惯培养作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一部分,大多数是作为医学及卫生学问题去讨论和研究的。在相关的教育类研究中,部分为一线幼儿园教师的随笔,对教育现场的洗手行为习惯的分析不够透彻,对幼儿洗手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全面。
基于此,笔者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通过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观察记录,整体呈现3—6岁幼儿洗手行为习惯养成发展现状,分析幼儿洗手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幼儿、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归纳影响幼儿洗手行为习惯培养的相关因素。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洗手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且知道洗手的方法,但是一部分幼儿并没有养成主动洗手的好习惯。洗手习惯的培养不仅与幼儿自身有关,也与家长、教师、幼儿园设施、同伴等有关系。
三、幼儿洗手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1.幼儿方面
自我教育。学前阶段的幼儿由于认知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洗手习惯的认知处于表层阶段,大多数时候仅仅是完成家长和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家园合作,让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在同伴互学与自我学习中学会主动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他人监督。幼儿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需要他人的监督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值日生制度,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同时要求值日生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去监督和引导他人。
2.教师方面
转变教育观念。《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指出,教师应从问题出发,有效开发盥洗环节的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比如,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激发幼儿主动练习洗手。我园教师创编的洗手儿歌将幼儿洗手的动作与动物的动作结合起来,如:“小猫小猫喵喵叫(掌心擦掌心),小鸭小鸭嘎嘎叫(手心擦手背),山羊山羊抱一抱(手指交叉搓手)……”教师在开展洗手环节的活动时,要少一些催促,多关注、观察幼儿,耐心引导幼儿,慢慢地幼儿就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分清主次。幼儿园每天规定的洗手次数很多,教师应该分清主次,先把吃点心前、饭前的洗手习惯培养起来。
3.幼儿园方面
创设适宜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盥洗室一般都有简单的洗手示意图,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讲解。洗手台的高度也是影响幼儿培养良好洗手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应配置适合幼儿身高的洗手台。
保教结合。教师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洗手行为的教育价值,如幼儿对洗手示意图的认识、排队规则意识、礼仪教育等。课题组成员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对水的流速以及泡沫的产生非常有兴趣,因此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将洗手习惯的培养延伸到幼儿各领域的学习活动中。
4.家长方面
发挥引导作用。幼儿良好洗手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单方面努力所能成就之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行为方面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就洗手行为习惯培养而言,家长不仅要教会幼儿正确洗手,而且要告知其如何去做。
发挥监督作用。当幼儿在家中出现偷懒或应付的洗手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并督促幼儿。
加强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明确幼儿园对幼儿洗手行为的要求,当孩子有问题时及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调整对策。
总之,幼儿良好洗手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题组会继续探索有效开展家园共育的途径与方法,促使更多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6岁幼儿洗手行为习惯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JCJYC211616034)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