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微小和宏大
作者: 黄英珍我小学时成绩很好,总是班里的前几名,被老师呵护有加,没有受过什么批评,只在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用手指敲过一次头。
那次“惩罚”让我印象深刻。
那时,我在村小上学,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是思想品德。老师让我们预习教材第一节内容,他站在门口看着我们。我打开课本一看,感觉好简单啊,于是一目十行,很快看完。看完后我环顾四周,其他同学都在埋头预习。我实在无聊,于是翻开第二课,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小学低年级的教材简单,我囫囵吞枣看得很快,一会儿就翻了一小半,及至我头上被重重地敲了一下,才醒过来。我转头看到老师站在我身后,面带愠怒,大声道:“让预习的第一课,你这是看的哪?”
同学们齐刷刷看过来,我的脸一下就红了,眼泪几乎流下来,可是又不敢哭,也不敢辩解,只老老实实地翻回第一课,一时间全身都僵硬了。那节课后面老师讲了什么我一个字也不记得,因为整个人都是木的,甚至那一天、那一段时间,我在学校里都垂头丧气。
我是个吃一堑长一智的人,这以后一直到初三,再没因为上课开小差被老师惩罚。
到了初三,我又开过一次小差。毕业考试前夕,最紧张的时候,我却迷恋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沉浸在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如果能借到一本武侠或言情小说,我必要一口气看完才行,否则睡觉也不安心。
一天中午,我抓紧时间看一本武侠小说,看到上课还剩一小半。下午是数学课,张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几何题,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那道几何题我已经听懂了,老师还在讲,而课桌抽屉里那没看完的小说,就像一条馋虫,一下一下地引诱着我。
一个我说:这道题真简单,我都会了,不用听了。
另一个我也不阻拦:不用听了,要不看小说吧,多好的机会。
一个我自我开解:只看一下,就一下。
另一个我顺势说:好吧,就看一下,你要说话算话!
于是我把几何书竖在课桌上,把小说平摊在几何书下边,双手扶住几何书的两边,让它保持直立,身子保持听课的板正姿势,眼睛使劲向斜下方看着平摊着的小说,又费劲儿又投入。
这样的姿势从后边看,是看不出什么的,还会被认为是一个挺直腰背认真听讲的背影,可是从前面看肯定是很怪异的,尤其是老师从讲台上往下看,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不存在任何秘密。
等我几年后走上讲台,才发现老练的老师是拥有全视角的。即使背对着学生往黑板上写东西,下边哪个学生在学习,哪个学生在捣乱,老师也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更不要说面对学生时。甚至连一个睁着大眼睛听课的学生,他是在听课还是在跑神,老师都看得出来。
那一天,我忘情投入金庸的武侠世界,完全忘了时间、地点。直到半空伸出一双手,直直地伸过来要抓走我的小说,我才大惊失色——抬头望去,只见张老师一双眼笑意盈盈地看过来,我脑子“轰”的一声,可是下意识的,我就觉得,面前的小说是最重要的,那是借的,还没看完,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抓走。
我双手按住小说,不让张老师抓走,后来索性耍赖,往桌上一趴,完全盖住了书,张老师居然收回了手。接下来,整个过程他都在讲着课,没有说我一句。
后来才明白,张老师只是作势抓书,既警醒了我,告诫我不能在课堂上再看,又不至于伤害了师生感情,浇灭了我的读书热情。
比起小学三年级的“过失”,初三的我这次才是确切地犯了错误。而不同老师的不同对待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第一个老师严而不爱,第二个老师却宽严有度,既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又不至于伤了学生的自尊。
几年前,我在学校工作的时候,学校是以学生分数给老师排名的,这些排名与评优评先挂钩,评优评先又直接影响着晋级,而工资由职称决定。这样一看,学生分数多重要啊!于是大多数老师就被拘囿于一方小天地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离开讲台以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从前的教育工作,是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这个不理想当然不是单指成绩,我几乎教过小学的各级各科,学生成绩一般都不错。后来感觉到的不理想,应该是指很多时候我都犯了第一个故事中老师的错误,没有用心去体察学生需求,没有投入感情去走近学生。教育应该是以爱育爱,是以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可是限制于阅历、心境,包括生活状态,当年的我做得多么不到位啊。
我们一直把老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花园里含苞待开的花朵,这样的比方真是又贴切又深刻。在孩子们逐渐盛放的过程中,老师是阳光、雨露、春风,是孩子们赖以扎根的肥沃的土壤。只是沐浴同样的雨露、同样的阳光,被同样的春风吹拂,孩子们还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开花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会迟开,会倒伏,会出现病虫害,这就需要老师有耐心去守护未开的花,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去体察和寻找,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不同种类的花,什么时候该放在荫凉下休养,什么时候该让骄阳暴晒,什么时候要浇水,什么时候可以搬出去经受风雨,这不是养花人能决定的,是花本身的特质决定的。我们只能观察和尊重,认真对待不同的学生、对待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对待学生出现的不同类别的问题,把握分寸,掌握好度,才能春风化雨,等待花开。
教育是个宏大的话题,却是一门精微的学问,对于低龄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以及对待很小的事件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影响。教师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事情时,首先要知道方法有千千万万,结果会千差万别,一定要好好选择、认真对待、谨慎处理,才能于微小之处见大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育的本真就在这里。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