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培育科学探究素养

作者: 金继波 张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培育科学探究素养0

摘 要:  以沪科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第5章项目学习活动“如何测定菠菜中铁元素的含量”为例,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导向下,立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做好科学细致的教学分析;基于校情、师资、学情和教材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基于情境设置问题导引,拓展时空贯通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科学经历体验,开展问题导学的探究学习活动;贴近经验发现问题,体验试错学会方法,亲身感悟问题解决,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素养; 问题解决; 铁元素含量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11-0048-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沪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教材增设了“项目学习活动”栏目,这部分内容虽然源于教材的单元主题学习,但往往因其含有高于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所需课时也较多,深受“课时特别紧张”困扰的一线教师少有真正将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素养进行化学课程学习评价”[1]。在使用新教材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感到教材中的“项目学习活动”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错的开展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活动的素材,是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夯实科学素养根基的良好载体,只要我们基于校情、学情对教材中的“项目学习活动”进行细研究和再设计,并有效实施,就可以让它在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以“如何测定菠菜中铁元素的含量”为例,介绍我们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

1 立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做好科学细致教学分析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沪科版)第5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项目学习活动“如何测定菠菜中铁元素的含量”,是一个任务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在学习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后,意欲定量检测真实食品中微量铁元素含量,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是地处远郊的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学生对理科学习有兴趣,也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由于从小实验机会少,动手能力较弱。他们在高一生物课中已学过分光光度法,使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过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本章也已学习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检验、提纯、定量测定的知识,但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的机会不多、动手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不足。

我校是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学校,注重在各学科日常教学及课后自主学习期间开展科学教育。学校科创大楼设有数字化实验室、标准化实验室、环境分析实验室等专用教室,配备有传感器、分析仪器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每天傍晚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本章的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为深入的、问题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实施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2 着力提升化学核心素养,展开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强化问题导引,设计成系列的合作探究活动;拓展时空,允许试错,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切实开展提供保障。

2.1 素养导向制定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基于科学教育的目标,并将评价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因此,我们以科学探究素养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和相应的评价指标,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角度全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如表1所示),以此获取精准的反馈信息,优化教学内容,最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2 设置问题导引,凸显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设计

科学源于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流程(如图1所示),以问题引导贯穿整个探究活动,分解难度,呈螺旋式上升。立足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提出系列的问题链,激发内生学习动力,促进他们主动投入、深度参与、多角度地深层思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3 拓展时空激发学生潜能,贯通“课前-课中-课后”整体设计

科学探究要贯穿始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设计探究活动。课前提倡自主探究,将教材中的菠菜预处理前置,引导学生自主组队查阅资料,运用化学提纯思想,设计菠菜预处理的方案,并开展小组实验。课中注重合作探究,将难度较大的关键实验步骤拆解为四步,每组学生只选择其中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再分享交流,以集体智慧加深对整个实验方案设计的理解;同时,将耗时稍长、重复多次的标准溶液配制实验进行拆分,6个小组各负责配制一种标准溶液,然后集中起来测定吸光度,合作绘制出一条标准曲线,以提高实验效率。课后注重拓展研究,以分层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应用所学方法继续深入探究,从而贯通“课前-课中-课后”整体探究活动的设计。

3 关注学生科学经历体验,有效落实

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出真知,科学教育关注学生的科学经历,只有

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不断试错才能寻求到科学的真谛。探究活动的落实注重学生体验,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3.1 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基于学生已学的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生物课分光光度法实验和“吃菠菜可以补铁”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主动提出“什么样的食品铁元素含量较高”“如何测菠菜中铁元素含量”等问题,引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深层思考和主动参与。

3.2 体验试错学会方法,亲身感悟问题解决

科学方法的学习不是照方抓药,而是在“试错-纠正-再试”的过程中自主学会、逐步掌握。学生对单一体系的铁离子检验信心十足,但面对真实样品中多种离子的干扰,显得一筹莫展。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查资料、找方法、再设计、再动手、发现新问题、再纠错、再实践,一次次深度学习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2.1 活动1 课前实验分享,探究菠菜处理

科学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关注前沿科学,学会借助资料学习新知。教师放手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菠菜样品的预处理,给学生初次试错体验的机会。

[教师]课前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菠菜中铁的存在形态。

[问题讨论](1) 菠菜中铁的存在形式如何?

(2) 如何提取菠菜中的铁元素,以便于检测?能研磨榨汁后直接测定吗?能加水提取铁元素吗?

[教师]菠菜中哪些物质会影响铁的测定?如何预处理?

[学生交流分享]

××学生:查阅资料发现,菠菜中的叶绿素对铁元素测定有影响,陈丽等用灼烧法排除草酸、叶绿素等有机物的影响[2]。因此,我们小组采用灼烧酸泡法,称取5g洗净晒干的菠菜茎样品于坩埚中灼烧,除去叶绿素。然后将灼烧后的菠菜灰转移至100mL烧杯中,加入20mL 6mol·L-1的盐酸浸泡。

……

[小结]同学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灼烧酸泡法”将铁元素转化为铁离子,“研磨酸泡法”主要将铁元素转化为亚铁离子。

设计意图:菠菜的预处理要求较高、步骤繁琐、浸泡耗时长,但也很有探究的价值。将其前置为课前学生自主活动,通过查文献、初学新知,层层深入探究菠菜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价态以及性质,设计提取铁元素的方案并进行实验。然后在课中分享交流,聆听各小组的不同方法,加深理解预处理中“烘干、灼烧、溶解”等关键问题。

[实施效果]不同学生小组给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问题链讨论和分享交流,破解了学生的困惑,理解了“真实样品不能直接研磨后测铁、不能加水提取”的原因,为下一步实验设计奠定基础。

3.2.2 活动2 定性定量对比,探究测铁方法

检验方法的选择是学生第二次试错。学生讨论发现,单一铁离子、亚铁离子检验的方法竟然都不适用于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一度很困惑。试错后,学生不断纠错、迁移、拓展,从定性到定量、从常量到微量、从传统实验到数字实验,最终建立起真实样品元素检测的方法模型。

[教师]预处理得到的菠菜样品溶液,同时存在亚铁离子和铁离子。为了精准测定铁元素含量,须将铁元素转化为一种价态,如何转化呢?

[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加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等可将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或者加盐酸羟氨溶液、维生素C等还原剂将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

[思考与讨论](1) 定性检测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2) 定量检测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方法有哪些?

(3) 请猜想这些方法能否检测菠菜中微量铁元素?

[小结]菠菜中铁元素的含量很小,重量法得到的固体质量太小,误差较大;滴定法,受菠菜中其他还原性杂质干扰较多,如菠菜中的草酸也会被高锰酸钾氧化;显色法可用于微量铁元素的检测。

[教师]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仪器分析中测定微量铁元素的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等。

[思考]高一生物课曾用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其原理是什么?是否可用于测菠菜中铁元素含量?

[学生]测定某物质在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理清吸光度与该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进行定量分析。

[问题讨论](1) 溶液浓度与吸光度有什么关系?

(2) 对有色物质有什么要求?

(3) 菠菜测铁元素选用哪种显色剂?

[小结]根据实验原理,利用分光光度计,先对不同浓度的邻二氮菲-亚铁标准溶液进行检测,得到

A-c关系曲线。再测定菠菜样品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找到与之相应的溶液浓度,即可换算该样品铁元素的含量。

设计意图:参照高一生物实验,思考如何排除叶绿素对铁元素测定的干扰;在活动2中,根据实验目的、要求、精度和灵敏度等,逐步引导学生从价-类二维图分析物质的转化,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等角度思考测定原理,学会真实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施效果]从混合体系到单一体系,从传统实验到数字实验,从生物实验迁移到化学实验,拓展介绍分光光度传感器,提升实验效率,关注前沿科学的应用。让学生逐步地、自主地构建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模型(如图2所示)。

3.2.3 活动3 分组设计步骤,分享完善方案

科学实验的步骤(方案)是如何设计产生的?先是由学生主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每一步操作的关键点是什么、影响定量实验精准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实验的……然后通过小组间合作讨论进行深度学习,

借助集体智慧解决了问题。

[教师]实验操作有关键四步:配制亚铁标准溶液、探究最大吸收波长、绘制标准曲线、样品铁元素含量测定计算。请每个小组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深入思考关键点,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讨论]略。

[学生分享]交流小组讨论结果,互相质疑、补充完善。

小组1“配制亚铁标准溶液:(1)试剂选择:为了调控溶液酸碱性,加盐酸及醋酸钠溶液;

(2)浓度选择:配制标准溶液,菠菜中铁元素含量约2.90/[mg·(100g)-1],配制0~2mg·L-1之间6个均分点的亚铁标准溶液;

(3)配制方式:为了配制方便,减少误差,用同一浓溶液,量取不同体积后,进行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