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化学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作者: 袁振东

同位素化学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0

摘要: 通过对同位素化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可知,同位素化学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是索迪发现放射性元素位移规则,提出同位素假说;二是阿斯顿发明质谱仪,使同位素现象的普遍性得到证实;三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揭示了同位素现象的微观本质。同位素化学的发展,伴随着科学仪器的发明、科学方法的创新以及科学思想的演进。

关键词: 同位素化学; 索迪; 阿斯顿; 查德威克; 化学史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10084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元素观和微粒观是自古以来人们认识物质的基本观念。随着科学思想的发展,基于哲学思辨的古代元素观和微粒观逐渐发展为基于实证的近代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至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 Dalton, 1766~1844)在《化学哲学新体系》(A New System of Chemical Philosophy)中阐明了原子论思想:“相同元素的原子形状和大小都一样,不同元素的原子则不同;每种元素的原子重量都是固定的、不变的,原子的相对重量是可以测定的。[1]”此后,直至19世纪末,伴随着原子不可分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原子,并把原子量视为原子的基本特征。

20世纪初,电子的发现使原子不可分的范式宣告终结,科学认识开始深入到原子内部,关于元素的认识也开始更新。科学家通过原子量的测定发现一种元素竟然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由此,英国化学家索迪(F. Soddy, 1877~1956)提出了同位素假说,并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同位素化学(isotope chemistry)。这门学科的兴起使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有了新的内涵。

关于同位素化学发展史,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个案研究,如“Frederick Soddy: From Alchemy to Isotopes”[2]“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斯顿”[3]“哈罗德·尤里和氚的发现”[4]“索迪及其对放射化学的贡献”[5]等。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从整体的角度考察同位素化学发展史的专门研究。为此,本文拟通过梳理翔实的史料,对此进行深入的考证分析。

1 索迪发现放射性元素位移规则,提出同位素假说

1921年,由于对放射性物质的化学知识和同位素的起源及性质研究方面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牛津大学化学教授索迪[6]。

索迪于1877年9月2日出生于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个小城市伊斯特本(Eastbourne)。索迪在伊斯特本学校上学时开始对化学感兴趣。1896年,他在牛津大学(Oxford)攻读本科,在那里他活跃于初级化学学会(Junior Chemical Society)。他的科学兴趣之一是物质的嬗变(transmutation),这是历史上炼金术士(alchemists)的目标。他于18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但一直留在牛津,直到1900年夏天去了加拿大。

索迪到加拿大后,很快在蒙特利尔(Montreal)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化学实验室找到一份做实验室讲师(lab instructor)的工作。当时,在麦吉尔大学工作的物理学教授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正想找一位化学家来协助他进行放射性研究工作。尽管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但对放射性的共同兴趣促成了他们的成功合作[7]。

在研究的早期,他们用验电器(electroscope)测量钍样品的放射性。结果发现,当实验室门关闭时,强度最大;门打开时,强度最小。卢瑟福和索迪仔细考察了这些奇怪的结果后,发现钍正在产生一种放射性气体。他们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是由钍直接产生的,涉及一种中间物质。索迪和卢瑟福怀疑其中有新的放射性元素,称之为钍X(thorium X)。当用纯硝酸钍重复试验时,结果仍然显示有钍X的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测量和试验的证据使索迪确信有一些新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正在形成。他和卢瑟福检查了温度和溶液条件变化的影响,看它们的结果是否与化学变化有关,但新物质的产生速度不受影响。1902年,卢瑟福和索迪宣布了一个革命性的新理论:“放射性是一种原子现象,同时伴随着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索迪用炼金术士的术语“嬗变”来描述他们的理论。

后来,索迪对镭也产生气体的现象感到好奇,并于1903年3月离开卢瑟福,到伦敦与化学家拉姆塞(W. Ramsay, 1852~1916)一起工作。索迪首先关心的是为自己的调查找到纯镭的来源。到达后不久,他偶然发现一家商店出售的纯溴化镭每毫克7先令6便士。尽管这个价格有点贵,但索迪立即订购了20毫克。索迪记录道:“有了这20毫克,再加上另外一批由卢瑟福借给的32毫克……”。1903年7月8日,索迪和拉姆塞通过光谱研究证明,氦气是放射性衰变的产物。索迪认为氦是以α粒子的形式产生的。1908年,卢瑟福证实了索迪的理论。索迪还确认,钍和镭产生的神秘放射性气体是另一种惰性气体。它现在被称为氡220。这是元素自然嬗变的第一个明确的实验证据[8]。

1910年,在提取新钍(mesothorium)的氯化物时,索迪发现从样品中的铀(the uranium in his sample)中也提取了氯化镭和钍X的氯化物。在仔细评估了他的结果之后,索迪得出结论,新钍(mesothorium)、镭和钍X在化学上是相同的。1912年初,他邀请一位年轻的格拉斯哥化学家弗莱克(A. Fleck)与他合作,确定公认的放射性中间体的化学性质。他们发现了更多化学上相同、寿命较短的放射性元素,有些元素化学上不可分离,光谱上相同,但奇怪的是,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分解[9]。

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检测到约40~50种不同元素,但周期表中容纳这些元素的位置不超过10~12个。1910年,索迪提出不同元素能够占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位置,并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但还没有形成同位素的术语(the term of isotopy)[10]。

1913年,索迪在提出他的位移定律时,给混乱带来了秩序。他认识到,当一个α粒子被排出时,一个元素在周期表上向较低质量的方向移动了两个位置;然后,两个β粒子的损失将使元素返回其原始位置。当元素回到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时,从化学和光谱上来说,它将是原来的同一个元素,但它的重量会有所不同。同年,在索迪岳父(一位工业化学家)举办的一次晚宴上,大家讨论了索迪的新概念,一位家庭朋友玛格丽特·托德博士(Dr. Margaret Todd)提出了同位素(isotope)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isos topos,意思是“同一个地方”),指化学上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原子[11]。至此,同位素假说正式形成,同位素化学开始发展。

2 阿斯顿发明质谱仪,证实同位素现象的普遍性

1922年,第19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剑桥三一学院院士阿斯顿(F.W. Aston, 1877~1945),“因为他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阐明了整数法则(the wholenumber rule)”[12]。

阿斯顿于1877年9月1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的哈伯纳(Harbonne)一个商人之家。他1891年开始在莫尔文学院学习,1893年进入梅森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在梅森学院,他受到著名的化学家蒂尔登(W.A. Tilden)、弗兰克兰(P.F. Frankland)和物理学家坡印亭(J.H. Poynting)的指导。1898年,他在弗兰克兰指导下进行了酒石酸衍生物光学性质研究,发表了2篇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并掌握了精准的吹玻璃技术,这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13]。

1903至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成为玻印亭的研究生兼实验助手,1909年升为物理学讲师。阿斯顿在实验仪器制作和实验技巧上有着非凡的才能,这使玻印亭对他非常器重。1910年,时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J.J. Thomson, 1856~1940)急需聘任一个擅长制作仪器并有一定实验技术的助手。为了阿斯顿有更快的发展和更好的前途,玻印亭十分慷慨地把阿斯顿推荐给汤姆逊。这样,阿斯顿来到了这个人才辈出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开始了新的科研生涯。

继1897年汤姆逊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后,奥地利物理学家维恩(W. Wien, 1864~1928)于1898年又发现,不仅阴极射线在磁场和静电场中发生偏转现象,某些正离子流也同样受磁场和静电场的影响。这种从气体放电管中引出的正离子流被称为阳射线。1905年,汤姆逊又开始研究阳射线,他使用的仪器是磁分析器(图1)。

在研究中他发现,把氖充入放电管做实验时,在磁场或静电场作用下,出现了两条阳射线的抛物线轨迹。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又测出这两条抛物线所表征的原子量各为20和22。这与当时公认氖的原子量20.18相矛盾。对此,汤姆逊的解释为,前者是氖的单质,而后者可能是氖与氢组成的特殊分子NeH2,它的分子量恰好是22。事实上,当时正值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1913年),但是汤姆逊对这一概念持否定的态度,并因此失去了新发现的良机。他的助手阿斯顿则幸运地得到这个良机。

汤姆逊让阿斯顿改进当时他做阳射线研究的气体放电实验装置,以更准确地测定阳射线在电磁场中的偏转度,从而来决定氖的组成和其原子量。阿斯顿制造了一个球形放电管和带切口的阴极,改进了真空泵,发明了可以检查放电管真空泄漏的螺管和拍摄抛物线轨迹的照相机。同时,他们将电场和磁场前后排列,二者的方向相互垂直,还使它们的作用力与阳射线平行而方向相反。在这种实验装置中,阳射线在两种场的作用下,经过不同玻璃制造的棱镜后,分别向相反方向偏斜,然后又聚焦到同一点上,使感光底片感光,被检测的气体元素的同位素会因为原子量不同,阳射线的速度也不同,致使其偏斜后的曲线曲率也不同。据此就可以测出同位素及其原子量。

阿斯顿认同并采用了索迪的同位素概念,用以解释他在实验中的发现。阳射线在电磁场作用下出现两条抛物线轨迹,表明同位素确实存在。由于同位素的质量不同,所以扩散时的速度也不同,固而出现两条抛物线轨迹。为了更清楚地证实这一点,他先用分馏技术,然后又用扩散法,将氖同位素进行分离,最后再精确地测定它们的原子量,证实了20Ne和22Ne的存在。1913年在全英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上,阿斯顿宣读了论文,并做了实验演示,展示了两种氖同位素的试样。对于他的这项研究,同行们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也由此而获得了麦克斯韦奖。此后,阿斯顿开始设想发明一种可以测定各种元素均有同位素存在的仪器。

1919年,卢瑟福接替了汤姆逊成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负责人。卢瑟福最早提出放射性元素的嬗变理论,因而对同位素的假说是理解的。他对阿斯顿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阿斯顿根据他原先改进的测定阳射线的气体放电装置,又参照了当时光谱分析的原理,对磁分析器作了改进后,设计出一个包括有离子源、分析器和收集器三个部分组成的、可以分析同位素并测量其质量及丰度的新仪器——质谱仪(图2)。这种精度极高的仪器使阿斯顿在同位素的研究中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他首先使用这一新仪器对氖作重新测定,证明氖的确存在20Ne和22Ne两种同位素,又因它们在氖气中的比例约为10∶1,所以氖元素的平均原子量约为20.2(后来的研究又发现氖存在第三种同位素21Ne,氖元素的平均原子量为20.18)。随后,阿斯顿使用质谱仪测定了几乎所有元素的同位素。实验的结果表明,不仅放射性元素存在着同位素,而且非放射性元素也存在同位素,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存在着同位素。在阿斯顿之前,索迪等人都是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来证实同位素的存在。现在,在质谱仪的帮助下,人们发现同位素的存在是个普遍的现象。阿斯顿在71种元素中发现了202种同位素。

阿斯顿运用质谱仪对众多元素所作的同位素研究,不仅指出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存在同位素,而且还证实自然界中的某元素实际上是该元素的几种同位素的混合体,因此该元素的原子量也是依据这些同位素在自然界占据不同比例而得到的平均原子量。例如氯元素,自然界的氯有两种同位素: 35Cl、 37Cl。其丰度为35Cl∶37Cl=3∶1,所谓丰度即同位素在自然界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所以氯的原子量既不是整数的35,也不是37,而是35.46。大多数元素的原子量为什么不是整数,原因就在这里。因此,阿斯顿提出了原子量的整数法则(the wholenumber rule,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原子量均为整数)。后来,随着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逐渐被发现,原子结构秘密也被揭开,元素质量的整数法则也得到了理论上的证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