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作者: 曹畅
在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共同商定了积分奖励的内容和规则,但实际上,教师也许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积分是什么以及获取积分的意义在哪里。通过访谈我园的部分孩子,我发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能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集积分换奖品的场景,其中集积分的方式五花八门,包括收集各种积分券、积分币、贴纸、印章等。当被问及是否喜欢集积分换奖品这种奖励形式时,孩子几乎都表示很喜欢,理由是参加了活动就能获取积分,不用花钱就能获得礼物。积分奖励制度在我们教师眼中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孩子的方式,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会得到正向的反馈,希望借此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孩子在谈及积分奖励制度时对于可获取的积分奖励与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只字未提,说明他们并未关注到这一点,这便背离了教师设置这种奖励的初衷。当孩子不能将奖励与自己的行为习惯建立联系时,奖励便失去了意义。可见,这种积分奖励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渐变味是必然的。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项心理实验。他把参与实验的人分为两组,让他们做同一套趣味试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答题不能获得任何奖励,两组人都完全凭兴趣答题;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在第一组加入了奖励机制,答对一题奖励一元,而对第二组依然没有任何奖励;在实验的第三阶段,他告诉大家,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结果,在休息的这段时间里,第一组的大多数成员都停止了答题,而第二组的成员中却依然有很多人在继续答题。运用这一研究结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真正激励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是内在动机,适度的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而过度的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案例中的这种积分奖励制度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久而久之,当孩子良好行为的出现依赖于外在奖励的刺激时,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性,很难再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一件事。
细想一下,我们选择使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表现。用外在的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孩子的手段,是我们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办到的。作家威廉·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内驱力就是属于孩子的那把火。我们奖励孩子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孩子内驱力的形成,需要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内心的需求;需要我们用无条件的爱,支持和理解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需要我们抱着绝对的信心,选择放手,相信孩子能为自己而行动;需要我们拥有十分的耐心,不断回应孩子的点滴进步;需要我们陪在孩子身边,给予建议,引导孩子改正错误,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我们的爱、尊重和关注,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为孩子注入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