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儿童学习中的自发力量

作者: 席海燕

在做有关幼儿数数的教研时,我拍到了一段小班下学期幼儿点数7以内数量正方体积木的视频。视频中的幼儿楠楠在第一次点数时,手指跳过第五块积木,直接点到了第六块积木上,嘴里接连数了“5”和“6”两个数。接着,他又自发地进行了第二次一一对应点数。在数到第五块时,手指点的动作比口头数的动作快了一步,他突然感到不对,停了下来,自言自语道:“不对不对,重新数一下。”于是,他再次从头开始点数,直到确认自己准确无误地从第一块积木点数到了最后一块积木为止。

研讨时,我提醒教师们注意楠楠在点数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自我纠错行为。教师们纷纷表示他们也曾在班上观察到幼儿的此类行为,只是当时并未在意。教师们在分析之后一致认为,楠楠在点数的过程中能自我纠错,表明他对自己的点数行为是有意识的。他知道点错或数错都会影响点数的结果,因而在过程中有意识地“监控”自身的行为,丝毫不马虎,在发现错误时立即决定重新数一遍,而且依旧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方法,即从头开始,一一对应地出声点数。可以推测,在重数时,他会更关注自己是否手口动作一致,也会对得出的结果更有信心。借助对这一行为的深入分析,教师们真切感受到幼儿其实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学习自主性。

自我纠错行为其实是幼儿自发、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处处能看到幼儿自发、自主学习的场景。比如,在自然测量活动中,当幼儿发现自己的测量结果与同伴的测量结果不一样时,幼儿会自发地反复测量,以排除位移时产生的首尾相接误差;在图形组合学习活动中,当幼儿发现自己无法利用小图形拼出大三角形时,幼儿会一再尝试直至拼成为止。不仅仅是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学习了新的童谣,幼儿会自发地一遍一遍重复朗诵;听到音乐响起,幼儿会自发地伴着音乐节奏舞动;遇到喜爱的图画书,幼儿会反复阅读;看到别人在玩有趣的游戏,幼儿会主动要求参与,等等。

看见儿童学习中的自发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成人意识到,儿童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即便没有成人的指令与要求,儿童也会自发、自主地学习。儿童的心里住着一位无声的“教师”,他会“提醒”儿童觉察自身的行为与运用自身的心智,指引儿童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选择活动,自发练习与自我纠错。而与此同时,成人作为外在的教师,当他们善于把自己的认知“借贷”给儿童时,儿童亦会在新的认知刺激下表现出更多的自发学习行为。

因此,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支持幼儿的自发学习。首先,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以便幼儿自发地按照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学习。比如,如果教师想支持幼儿发展数运算能力,就需要有意识地在环境中投放支持幼儿进行点数与运算的数棒、十联格、数轴、百数板、加减法板、扑克牌等材料。其次,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出错或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需要耐心地给予幼儿自我觉察、自我纠错的空间和机会,让幼儿靠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解决问题,从而真切地获得成功感。再次,教师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来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模式学习活动中,幼儿需要在观察发现前序的模式规律后填充扩展模式,当幼儿出错而自己没有发现时,教师可以询问跟他一起玩的同伴“你是否同意他的做法”或“你有没有不一样的做法”,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幼儿反思自己的思维和操作过程,深化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总之,支持儿童的自发学习,既需要我们相信并看见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需要我们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有挑战的认知刺激以及有温度的理解和等待,以支持儿童在自发学习中获得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