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树林里的彩灯
作者: 华皎月
小一班教室门口有一片树林,面积虽小,但栽种着高矮不一的冬青、海棠、山茶等,孩子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穿梭、游戏。随着天气变冷,树叶逐渐枯黄、凋落,树木变得光秃秃的。但孩子们依然对小树林充满热情,他们会捡拾地上的落叶,仔细观察叶子的形状和纹理,也会轻轻触摸树木,感受树皮的质感,感知树枝的粗细。
一次户外游戏时,嫣嫣将五颜六色的沙包在树干上一字排开后,欣赏着自己的杰作。这个举动立刻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他们聚集在嫣嫣周围,根据自己的观察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南南说:“你们看,这些沙包在树上开火车呢!”扬扬说:“我觉得像一个人在爬树。”圆圆说:“我觉得它们像毛毛虫,在树上找小虫子吃。”嫣嫣听后着急地解释道:“不对!这是我在梅里古镇看到的彩灯!”梅里古镇是本地一处有名的人文景点,每当夜幕降临,悬挂在树上的彩灯便会亮起。因为古镇邻近我园,孩子们经常去游玩,都见过这番景象。
嫣嫣做的沙包彩灯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也想制作彩灯挂到树上。我认为这是支持孩子们大胆进行表达表现的好机会,便询问他们打算用什么材料以及从哪里获取材料。孩子们联想到彩灯的特点,提出要去材料屋寻找一番。
材料屋里有各种各样圆形和球状的物品,如毛绒球、瓶盖、海洋球、玻璃弹珠等。孩子们先选择用海洋球做彩灯,他们仿照嫣嫣的做法将海洋球摆放在粗壮的树干上。但是,没过多久,“彩灯”都掉在了地上,孩子们只能再一个个放回树上。如此反复后,孩子们有些不解:为什么嫣嫣放的沙包彩灯不会掉下来,而海洋球彩灯却不停地往下掉呢?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差异,我拿来一个沙包和一个海洋球,引导孩子们观察、感受两者的不同。豆豆说:“海洋球是圆圆的,风一吹,就会滚下来。”奇奇说:“沙包是软软的,海洋球有点硬,还有点滑。”孩子们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海洋球不从树上掉下来呢?这时,丹丹发现有一个海洋球依然留在树上,她兴奋地说:“哇,这个彩灯还在!它被两根树枝夹住了,所以不会掉下来。”见状,孩子们立即把散落一地的彩灯捡起来,寻找能够夹住海洋球的树杈放入海洋球。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海洋球映着日光,给冬日的小树林添上了缤纷的色彩。
过了一个周末,孩子们发现海洋球又全都掉了,他们都很失望。之前孩子们试过将海洋球粘上双面胶后固定在飘带上,以此装饰环境。于是,我试图唤起孩子们先前的经验,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便问道:“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孩子们说:“灯还可以挂起来。”“可以用胶带,我们做过的。”我继续追问:“除了胶带,还有什么工具能够把海洋球粘到别的东西上呢?”孩子们提出还可以用固体胶、双面胶等。材料准备就绪后,除了海洋球之外,孩子们又拿来了毛绒球做彩灯,结果发现,之前的材料难以把毛绒球固定在树上。我和孩子们讨论:可以如何改进呢?有没有更有黏性的工具?我们利用网络寻找并购买了黏性更强且安全的胶带——布基胶。紧接着,孩子们发挥创意,想出各种挂彩灯的方法。他们将“彩灯”或粘在树枝上,或粘在飘带上挂起来。当“彩灯”挂起来时,整个小树林都变得五彩斑斓的。“彩灯”随风飘荡,孩子们在树林中奔跑、欢笑。
孩子们成功地用各种方法将海洋球和毛绒球固定在树上,而他们没有停止,继续寻找、试验新的材料。几个孩子别出心裁地将在户外游戏中使用的彩色塑料圈粘在树上,可是塑料圈经常会被游戏中的孩子蹭下来。见状,糖糖观察周围的环境,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将塑料圈挂在树枝上。这一举动激发了其他孩子的灵感,大家开始思考如何将彩灯挂得更高、更稳。奇奇想到爬攀爬架挂彩灯,这个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于是他们将攀爬架搬到了小树林里,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将彩灯挂得更高、更稳。
对小班孩子来说,挂彩灯这件事并不容易。孩子们面临彩灯掉落的挑战,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没有气馁,而是通过观察、比较和试验,逐步改进方法,调整做法。
挂满各种各样彩灯的小树林让人觉得温馨、亲切。渐渐地,孩子们还在小树林挂上了为迎接新年制作的“彩色纸环灯”,用捡拾的落叶、花瓣做成的“落叶灯”和“落花灯”,以及由一个个手柄弹力球串联而成的“弹力球灯”,等等。而后,孩子们还利用彩灯玩起了各种户外游戏。比如,咪咪拿起沙包对着“弹力球灯”练习投掷,楷楷跳起来,用手去触碰“弹力球灯”。
挂彩灯这件事让我明白:第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艺术表达的基础。孩子们游玩梅里古镇的经历让他们自发地利用各种材料做彩灯。作为教师,我始终追随孩子们的脚步,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并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创造机会,提供材料,满足他们的愿望,欣赏他们的艺术表现。第二,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在解决彩灯掉落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感知海洋球与毛绒球的不同,并根据需要合理选用工具。环境在其间得到了改造,为孩子们持续地开展游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