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布袋戏的儿童教育价值与课程开发路径
作者: 张卫民 罗珊珊[摘 要] 传统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资源。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和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拓展幼儿的经验,而且有助于幼儿各项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幼儿园应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传统戏剧课程实践条件的基础上,以浸润的方式创设具有布袋戏特色的课程环境,在领域教学、区角活动、一日生活中广泛渗透布袋戏元素,积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多样化的布袋戏课程实践活动。
[关键词] 邵阳布袋戏;传统戏剧;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元素于一体,承载着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1]传统戏剧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艺术和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活态传承既是保护和创新传统戏剧的需要,也是彰显和发扬传统戏剧价值的必然之举。[2]在我国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推进传统戏剧进课堂是传承和繁荣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3]与此同时,传统戏剧进课堂可以更好地完善课程结构和丰富课程内容,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则可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创造性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5]作为一种传统戏剧,邵阳布袋戏是2006年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我国仅存的原始布袋戏。邵阳布袋戏又称被窝戏、扁担戏,流传于湖南省邵阳县一带,它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和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创作过程的生活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非常契合幼儿的学习特征与学习需要,以其为基础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传统戏剧的儿童教育价值
传统戏剧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认为,传统戏剧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具有被幼儿喜欢和接受的先决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传统戏剧幼儿发展价值的前提条件。[6]邵阳布袋戏作为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它在表现形式、创作方式以及内容属性方面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传统戏剧的独特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
邵阳布袋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灵活多变性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首先,道具丰富多变。邵阳布袋戏属木偶戏,包含四生、六旦、四净、二末、一丑以及唐僧、猪八戒、孙悟空、马面、关羽、张飞、包公等13个特制人物木偶,另加6个动物木偶,此外还有刀、斧、枪、耙等木制兵器若干,这些道具外形小巧,形态丰富。表演时,木偶的肢体语言夸张多变,生动直观,它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又能为幼儿所理解。其次,戏台灵活便捷。邵阳布袋戏戏台由9根长约2尺5寸、宽约1寸、厚约5分的柚木或樟木组成,戏台正面和两侧设有出入相的马门,立有两根龙凤戏柱,雕刻福、禄、寿三神像,并用邵阳蓝印花制作的被套做围挡。日常可见的木头框架和蓝印花布围挡形成了一个神秘的舞台世界,这个世界契合了幼儿的秘密心理,能使幼儿产生探索的欲望。最后,表演者角色多变。邵阳布袋戏表演者“一人撑起一台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表演者一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在小小蓝印花布的背后,表演者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音响师,这种神奇的表演形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让幼儿在游戏和表演中产生持久的活动兴趣。
(二)传统戏剧创作的生活性有助于幼儿经验的丰富和拓展
邵阳布袋戏的创作具有明显的生活性。首先,唱词来源于生活。邵阳布袋戏以农民的劳动、爱情、家庭生活为背景创作唱词,感情直接,语言贴近生活,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还有部分内容来自《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的剧目,表演者也根据观众特点将唱词改编得极富生活趣味。其次,主题来源于生活。邵阳布袋戏剧目主题丰富,主要以目连戏、武打戏、鬼怪戏和滑稽戏居多,主题大多来源于民间生活,极具生活性。这些来自本土或传统文化中的戏剧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艺术经验、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最后,表演情境来源于生活。邵阳布袋戏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村和社区活动背景,观众可以与表演者进行近距离交流,甚至可参与戏剧创作过程,其蕴含的生活化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场景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角色和情感体验。
(三)传统戏剧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发展幼儿各项能力与品质
邵阳布袋戏综合了戏曲、雕刻、口技、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第一,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邵阳布袋戏寓教于乐,通过故事来宣扬忠、善、孝、义等传统美德。第二,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邵阳布袋戏表演者借木偶之口与观众进行互动,创造出沉浸式的演出效果,使幼儿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和表达,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培养初步的阅读经验和文学素养。第三,在社会能力培养方面,邵阳布袋戏众多的社会角色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强烈的戏剧冲突可以促进其社会情感的发展,基于布袋戏表演而搭建的社会交往平台则可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第四,在健康发展方面,布袋戏中的木偶操作可以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精细性,以及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第五,在科学领域,神秘的舞台、木偶中的机关都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道具制作过程则可以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第六,在艺术领域,邵阳布袋戏寓教于美。邵阳布袋戏的木偶颜色鲜艳、形象鲜明、服饰精致多彩,“锣鼓经”等表演音乐节奏鲜明、新奇明快,独特的“叫子”拟声吹奏别具一格,木偶表演中的甩水袖、踢腿、耍棍等舞蹈、武术动作惟妙惟肖,这些动静交织的戏剧元素为幼儿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邵阳布袋戏的创作过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邵阳布袋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依托具体生活和本土资源而开展的剧本创作、道具制作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尽可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7]
二、幼儿园传统戏剧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传统戏剧教育价值的实践路径集中体现在将其转化为幼儿园课程上。幼儿园应该在系统梳理邵阳布袋戏价值特征、表现形式和实践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将邵阳布袋戏课程化,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以浸润的方式创设具有邵阳布袋戏特色的课程实践环境
浸润是指将传统戏剧内化为幼儿思想情感和认知经验的一部分,它主要通过环境创设来实现。首先,教师应为幼儿打造具有传统戏剧特色的动态幼儿园物质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邵阳布袋戏中的人物形象如关公、孙悟空等张贴在墙壁上,将舞台布景、蓝印花布图案以及戏剧冲突等戏剧元素融入幼儿园的墙面装饰、吊饰、橱窗展示和音乐氛围中来。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邀请传统戏剧的传承人进幼儿园进行现场表演,在区域环境创设中设置专门的表演戏台并定做适合幼儿操作的戏剧表演道具。此外,教师还应该让传统戏剧的创作过程活起来,通过保持创作的开放性以及师幼的共同创作来维持幼儿对传统戏剧活动的新鲜感,通过设置系统的主题教育活动来深化传统戏剧教育的立体性。[8]其次,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具有儿童适宜性的精神环境。教师应该充分吸纳和融合传统戏剧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在幼儿园制度建设、园所管理等方面为幼儿创设正向且具有支持性的文化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园所文化中能够充分感知和践行邵阳布袋戏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使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义利观。[9]
(二)将邵阳布袋戏元素渗透进幼儿园各类课程实践活动中
布袋戏课程化的主要目的是从情感、态度、经验、能力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因此其课程实践的主要路径是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进行融合。幼儿园教师一是应该在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通过欣赏、表演和创作等方式来引导幼儿了解布袋戏的种类、特点以及价值,让幼儿对这种传统戏剧有全面的认知。二是应该为幼儿创设布袋戏活动区角,让幼儿在美工区、生活操作区等区角中开展木偶制作、服饰搭配以及抓握练习等活动并展示其作品,在表演区、建构区等区角中进行邵阳布袋戏表演以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三是应该将邵阳布袋戏融入一日生活的相应环节,通过开发健体操、手偶对话表演以及邵阳布袋戏表演专题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戏剧充分影响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三)整合各类资源推动邵阳布袋戏课程实践的多样化
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延续需要整合家庭和社会的资源,这样才可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全息的支持性环境。家庭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戏剧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在增强家长传承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家长利用诸如蓝印花布、小木偶道具、家谱等载体来对幼儿开展传统戏剧教育,培养幼儿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10]与此同时,幼儿园要积极需求社会支持,充分利用非遗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社会资源来组织传统戏剧学习与表演活动,利用民间协会等行业资源来强化对幼儿园传统戏剧活动师资的培养。此外,幼儿园还应通过成立戏剧兴趣班、建立区域活动共同体等方式来强化传统戏剧的实践,让传统戏剧转化为幼儿园课程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支持。
三、幼儿园传统戏剧课程开发应注意的事项
传统戏剧本身只是一种具象的艺术和文化表达形式,其课程价值的实现既取决于自身的价值属性,又取决于幼儿的学习需要以及课程开发者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当将邵阳布袋戏等传统戏剧转化为幼儿园课程时,教师必须正视传统戏剧本身的价值限度以及课程转化的现实条件,要做到在深挖传统戏剧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而又不将其价值无限泛化、表面化和教条化。
第一,教师必须把握好传统戏剧自身的价值限度,拿准其价值实践的方向和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态,传统戏剧在其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忠实地遵循其本体性特征,离开一些核心元素就不能被称为传统戏剧,但这种对传统戏剧本体性的忠实并不与教育的价值取向时刻保持一致,如邵阳布袋戏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就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11]因此,教师在将传统戏剧进行课程化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因循教育的价值诉求来全面审视传统戏剧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做到去粗取精和具有幼儿适宜性。
第二,教师必须综合考量幼儿在传统戏剧实践中的主体性限度。尽管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其主体性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成人也必须认识到生命初期幼儿的主体性本身是有限度的。[12][13][14]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仍是相对主观和非理性的,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会表现出相应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这种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经验水平,如邵阳布袋戏中的综合表演要求表演者具有较强的手眼协调能力,幼儿不一定都能掌握。所以教师在将传统戏剧转化为课程时,必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幼儿的接受限度。
第三,教师必须正视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限度以及课程实施的时空限度。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整体偏低,而将邵阳布袋戏等传统戏剧转化为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15]因此,幼儿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要通过专门的专业发展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传统戏剧课程开发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关注传统戏剧课程实施的时空环境,要从幼儿一日生活的整体性来考虑传统戏剧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对传统戏剧课程的表现形式、组织方式以及支撑条件等进行系统设计,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主体性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文化遗产,2017(06):51-5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