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飞侠”顺利降落
作者: 肖楚娇四年级的小飞,因父母工作的变动,于上学期转学到我校。小飞自述,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转学,因父母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老家一路辗转,最终来到广东,而他也成了“资深”流动儿童。
入学已有三个月,小飞仍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上课期间无法集中注意力;课余时间独来独往,不参加集体活动。上周全班学生都去观看班级足球赛,只有小飞留在课室。回班后,有学生发现自己的电话手表不见了,怀疑是小飞拿的,并直接质问他,小飞当时一言不发,一头撞向该学生,两个人扭打在一起。事后发现电话手表落在了运动场,该名学生及时向小飞道了歉。但这件事发生后,小飞更沉默寡言,并向父母表露自己不愿意上学的想法。
小飞认知清晰,主客观统一,心理冲突具备现实意义,人际交往不良,无法融入集体生活等行为,持续时间2~3个月,且表现出“三低”(存在感低、归属感低、自我价值感低),初步判断为流动儿童适应不良问题。
当心智未成熟的流动儿童被贴上“问题”的标签,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就是“问题”,从而没有力量去应对“问题”。叙事疗法将人和问题分开,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去面对问题的挑战。小飞被带来心理辅导室后,我尝试采用叙事疗法,通过叙述故事帮助小飞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他改变的内在力量。
针对小飞的情况,我将辅导目标定为:具体目标是引导小飞表达、舒缓内心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并尝试自我调控;通过外化技术引导小飞察觉当前行为模式与心理困扰之间的联系;运用支线故事增强小飞的自我效能感,激发改变意愿,并寻找正向行为替代适应不良行为。长期目标则是促进小飞进一步认识和接纳自我,更好发挥自身潜力,健康快乐地适应新生活。
一、情绪涂色叙故事
叙事疗法以故事叙说为主线,运用各种特色提问唤醒来访者对内在生命故事的回忆和重塑,从而构造丰富而多元的内在世界。被班主任老师带来心理辅导室后,小飞出现沉默等阻抗现象,无法了解“主线故事”。我与班主任交谈后,了解到小飞很喜欢看动画片《超级飞侠》,便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话,与小飞初步建立友好、信任的辅导关系,并鼓励小飞讲述他的经历,以下为辅导片段。
我拿出一张超级飞侠的黑白简笔画和提前准备好的颜色笔,让小飞涂色。根据小飞的涂色作品,进行摄入性会谈。了解到小飞转学后,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出现害怕、焦虑的情绪,加之小飞个性要强、敏感,久而久之就转变成紧张、愤怒,且越来越自我封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又没有积极的应对方式,小飞因此萌发“不想上学”的念头。
二、外化问题“逃飞碟”
据了解,小飞的“不想上学”的念头出现在一节电脑课上,他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电脑,甚至不会操作鼠标,旁边的同学起哄嘲笑他,这时候他想逃回家躲起来,他把这种想法叫做“逃飞碟”。当它出现时,小飞会变得很紧张,在意别人说的话。
在这个阶段的辅导过程中,我利用外化技术,将小飞的负面想法外化为“逃飞碟”,引导小飞看到这些负面想法的来源,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将问题与来访者分开,从而使目前处于“三低”阶段的小飞获得更多成长与改变的力量。
三、支线故事焕能量
叙事疗法相信每个来访者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重塑对话能够帮助来访者回忆以往的生活经验,发展支线故事,挖掘特殊意义及例外事件,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与勇气,激活并点亮他们的生活。
我准备了一张椅子,邀请小飞将画着“逃飞碟”的纸立在座位上,向小飞介绍这是“逃飞碟”的专属座位。小飞提到自己并非每一次都会因为它的出现而紧张、害怕。上周的科学课,“逃飞碟”又出现了,但小飞提前学会了航模的操作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很开心。
在这个基础上,我继续引导他挖掘例外事件,找寻战胜“逃飞碟”的证据,不断赋予他信心和勇气,帮助建构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班主任和同伴。例如,通过“搭脚手架”的方法丰富小飞的支线故事,由此找到适合他的积极应对“逃飞碟”的方法:提前预习、演练;建立临时避风港——课室图书角;寻找同伴领航员。
四、见证对话增实效
叙事疗法认为,没有得到见证的故事是脆弱的,就像野外升起的篝火,尽管带来温暖和希望,但稍有不慎就会消散在风里。“见证”能让来访者在咨询中发现的新故事演绎成新的生命的过程。
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实效,增强小飞的改变动力,在征得小飞的同意后,我邀请了小飞提到的重要他人——爸爸、妈妈到心理辅导室,共同见证小飞的进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的演练过程中,小飞从沉默寡言,到肯表达、会表达,父母为他点赞。我也邀请父母和班主任,对小飞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进行记录,并写在点赞卡上,用文字来肯定他的进步与努力,形成积极的家校能量圈。
五、效果与反思
一段时间的辅导后,小飞明确感受到“逃飞碟”出现的次数减少,在学校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愿意上学。我认为小飞已经能够将问题和自己分开,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并能够尝试用提前预习、演练,建立临时避风港等方式来让自己冷静。班主任也反馈小飞近段时间上课没有做小动作,开始举手回答问题;最近两周的集体活动也愿意参加,在班上有两个比较要好的朋友,脸上也开始出现笑容。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需重点关注。大部分流动儿童就像小飞一样,在6~18岁年龄段,敏感、要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可塑期和社会人际关系适应的关键期。在高节奏、快发展的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工作强度大,休闲时间少,其子女频繁转学,流动儿童的社会关系被不断破坏。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迁移中,可能会导致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内向、叛逆、厌学等诸多问题。为保护流动儿童的权利,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工作者四方需要共同努力。
支线故事能为自我效能感低的流动儿童积极赋能。流动儿童的经历让敏感要强的小飞赋予他生命里的故事灰色、无力,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当我运用外化技术,将他和问题分解后,他能初步获得力量,但这个力量还不足以推动他去尝试改变,做出行动。此时我丰富支线故事,用他以往真实的经验作为有力证据,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专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