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棋”推进,让县中“百花竞放”

作者: 韦英哲 魏文琦 王思静

“一盘棋”推进,让县中“百花竞放”0

茂名市下辖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三个县级市,共有34所县域普通高中,占全市普通高中的62%;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省一级学校13所,公办县中均为市一级以上学校。茂名始终坚持将县中放在全市教育发展大局中,不片面追求“单点突破”,不搞“一枝独秀”,而是“一盘棋”统筹推进,积极扶持县中发展,形成县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整体提升、“百花竞放”的格局。

谋“先手”:优化整体布局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是先决条件。

茂名已逐步建立以市为主的普通高中统筹管理体制。2019年10月,恰逢机构改革,茂名市教育局新设普通高中教育科。“高中科的主要职能是制订、统筹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承担普通高中教育的管理、协调工作,组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价工作等。”高中教育科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茂名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普通高中招生的政策文件,严格规范高中招生管理工作,并于2021年全面消除大班额。

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茂名在调整县中布局方面下了一招“先手棋”——先后停办了11所乡镇薄弱高中,缩小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的教育差距。比如,2019年秋季起,信宜市4所乡镇普通高中暂停招生,2022年秋季,全面实现乡镇高中学校集中到县城办学。

布局调整是从整体上谋划,办好县中也要从局部“下功夫”——茂名抓好“龙头”县中,发挥以点带面作用。目前,三个县级市均以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龙头”,带动提升薄弱县中办学水平。

高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陈晓介绍,高州市共有12所公办普通高中,分三个层次招生,俗称“一个龙头、三驾马车、八个增长点”。具体而言,以广东高州中学为“龙头”学校,带动高州市第一中学、高州市第二中学、高州市第四中学三所“马车”学校,以及城郊的高州市第三中学、高州市第七中学,农村的高州市大井中学、高州市石鼓中学、高州市长坡中学、高州市新垌中学、高州市南塘中学和高州市分界中学共8所学校,推动县域内高中整体发展。

化州市以化州一中为“龙头”学校,带动化州市第二中学、化州市第三中学、化州市实验中学、化州市第九中学、化州市官桥中学5所“马车”学校共同进步。每年中考,化州市将报考学生按比例分组,5所学校统一分数线,让学校一起抽签,做到生源公平,引导县域内高中竞相发展。

得益于县中整体提升,位于化州中部官桥镇,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官桥中学,发展成为一所规模大、特色鲜明、办学质量高的完全中学,被誉为“茂名市农村中学的一面旗帜”。学校现有教师626人,教学班147个,其中高中78个教学班,初中69个班,在校生7560多人;形成了激励教育、养成教育、讲义式课堂教学等特色;现有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13个,教师每年撰写并发表论文多达250篇。

在优化布局、以点带面的同时,茂名还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县中教育结构。比如,信宜市引进华南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该校是茂名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和信宜市人民政府合作兴办的公办普通高级中学,纳入茂名市属学校管理。学校建设投资超过4亿元,可提供60个班共3000个优质高中学位,已于2023年9月招生开学。

练“本手”:改善办学条件

硬件是办学的载体和基础。近年来,茂名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作为推动县中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三年,茂名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县中教育经费56.4亿多元,年均增长10.64%,对县中进行升级改造,按照国家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改善县中办学条件,支持县中发展。

高州市投入约7000万元用于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支持高州市第二中学、高州市石鼓中学新建宿舍楼,高州市第四中学、高州市第三中学新建综合楼,高州市长坡中学新建教学楼,共新增学位1100个和寄宿床位1200个;统筹专项资金360万元维修改造3所学校校舍,统筹852万元给6所学校购置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语音设备及学生用床等设施设备。

信宜市投入近1亿元加大县中建设,新建校舍26000多平方米,改造校舍23000多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8000多平方米;投入1400多万元,实现了高考考点考场空调全覆盖。其中,信宜中学新建一栋综合大楼、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等,还在校友支持下建设了占地20多亩的“励志园”。

化州市实验中学先后完成了书法室、演讲课室、创客中心、舞蹈室、音乐室等校本课程功能室和备课室的改造,增设了2个电脑室,建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室,改建了可容纳500人参会的功能大会议室。官桥中学新建了3栋学生公寓和1栋现代化综合楼,所有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和净化直饮水……

随着县中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县中面貌焕然一新,为师生提供了更加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县域教育的综合实力。

不仅如此,茂名还多渠道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筹措办学经费。出台了《茂名市社会捐资助学暂行办法》,鼓励设立“市、县、镇、校”四级教育发展促进会,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据统计,全市有各级各校教育促进会2400多个,近年来,共筹得捐款近5亿元支持县中发展。

蓄“强手”: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县中教育质量的关键。茂名着力从教师补充、培养、管理、保障、激励等方面综合施策,努力打造一支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县中教师队伍。

一是选优配强校长队伍。

化州市多措并举选好配强一支讲政治、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队伍。首先,拓宽教育系统选人用人渠道,优化学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2023年,先后两批遴选了科级中学副校长29名,平均年龄35.19岁;其次,不断加强校长能力建设,2023年以来,有48名年轻干部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提拔担任中小学校长,新提拔的干部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占97.9%;第三,建立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将符合条件的156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后备校长人选重点培养。

通过化州市委组织部和化州市教育局开展的遴选,魏朝礼竞聘上岗化州市实验中学副校长。“任职前后,组织部和教育局进行了多次的谈话和培训工作,如参加了广东省法治副校长培训、广东省安全网络培训、茂名市高中学校特色办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等。”魏朝礼说,“从一线老师直接提拔到学校校级领导副校长一职,我一定珍惜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好服务工作。”

二是抓好教师人才引进。

由于待遇相对低,虽然优先满足高中教师编制需求,但是县中在引进教师方面仍困难重重。为此,各地制定了人才引进政策,对新招聘的高层次教师给予购房补助、安家费或人才补助等,积极引进高层次教师。

针对“难引人才”这个问题,信宜市出台青年人才引进政策,高层次人才按不同层次可享受20万元至46万元不等的补助,2023年,信宜市引进高层次教师30名。

高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关心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积极落实人才待遇。近年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定向培养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高中教师,同时分赴省内外高校招聘、引进92名优秀毕业生。在2023年11月召开的高州市教育系统定向研究生教师工作座谈会上,4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畅谈工作收获,交流教学心得,探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向教育局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三是激发教研队伍活力。

信宜市教师发展中心配备专职教研员32名,兼职教研员196名,保证每个学段每个学科有专人管理。依托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信宜市高中学段打造“市—校—科—组”教研架构,形成“研—践—改—推”教研训模式,开展同课异构、思维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开放日、课题合作等教研活动。

高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主任董淦龙介绍:“我们依托高州中学有计划地开展全市教研活动,比如语文学科开展寒暑师生读写活动、致敬经典课例展示,数学学科开展解题能力比赛,英语学科组织大单元教学展示课等,积极搭建平台培养青年教师。”

在高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的指导下,高州市第一中学在各年级成立核心备课组,在毕业班成立核心备考教师团队。核心备课组通过校本公开课的探索,分学科、分专题地组织全校性公开课;核心备考教师团队组织考点分析、真题研究、命题大赛等活动,紧贴新高考命题方向,组建了高考备考资源库,汇编了高考备考校本教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备考经验。2022年,高州市第一中学申报的“‘三新’背景下粤西高中教研机制建设与创新研究”被立项为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

化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构建了普通高中学科教研中心组16个,从各高中聘任教研中心组成员共230名,配合专职教研员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为鼓励镇级学校的一线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专职教研员会带领教研中心组成员为教师们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他们参加比赛,引导镇级学校的教师们以赛促学强本领。

高州、化州、信宜均建立教研员挂钩蹲点高中学校工作机制,教研员定期到校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积极传递、讲解最新教育教学理念,交流、探讨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等,通过以研促教,加快推进各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工作。

四是提升师资培训质量。

茂名已建成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每月举办“校长大论坛”,2023年以来参训的县中校长、副校长超1700多人次;开展各类教师培训项目124项,持续提升县中教师专业水平。

通过高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并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确保培训见成效。2021—2023年,每年茂名高中教师参加省培、省级全员轮训、市级培训5000人次。

此外,发挥名师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目前,县中有省、市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作室23个,工作室成员和学员覆盖34所县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名”工作室每月组织讲座、听课、评课、示范课、交流互访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县中教师专业成长。

使“妙手”:推动特色发展

茂名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深入推进高中分类创建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模式改革。

茂名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广海说:“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优质高中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有茂名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学之路。”

2022年6月,高州市大井中学承办了茂名地区“520我爱荔”第三届大唐荔乡美术作品展,充分展现了学校的艺术特色办学品牌。从2018年4月开始,学校每年面向全市提前招收音乐、美术特长生,并自主组织术科考试。学校是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实习基地、星海音乐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星海音乐学院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对口帮扶学校,充分利用名校资源优势,邀请大学教师为艺术生开展长期的线上、线下指导,现已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模式,有效推进了学校艺术学科的发展。体艺类考生上重点线、本科线人数逐年增加,一大批学子进入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深造。

信宜市华侨中学深入打造书香墨韵校园,把书法桌搬进教室、级室,形成了“人人练书法 人人爱书法”的氛围,让全校师生参与书法活动。学校开展“我为学校写校名”的书法教育特色活动,每周征集学生书写校名的书法作品,择优装裱后,在教学楼大门口的玻璃框内展示,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学校视频号相关视频收到累计近百万的点赞转发。2022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艺术(书法)教育特色学校、茂名市书法特色示范学校。

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省级示范区,茂名着力聚焦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探索,以“双新”建设促进县中发展。

一方面,完善课程建设,落实全面育人。茂名整体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机制,打造五育并举的“核心—拓展—特需”课程体系,多数县中初步形成了基于“双新”的课程建设方案,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