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为人师,前路漫漫亦灿灿
作者: 王思静 黄博彦 韦英哲 魏文琦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经验丰富的领军人才,也要有专业过硬的业务骨干,更要有积极上进的年轻新秀。
但是,新教师上岗,有的能迅速找到自己的赛道,为专业成长装上“强引擎”;有的却迷茫蹉跎,迟迟未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新教师如何炼成?对教师本人而言是一个大挑战,对区域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大课题。
管好班级,跨过成长第一关
班级管理是每个新教师都要面临的事情,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可说是新教师成长的第一关。如何跨过这第一关?
2020年6月,招绮梦从岭南师范学院毕业,7月成为中山市小榄镇北区小学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她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
一天中午,招绮梦正坐在讲台前批改作业,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突然,一阵哭声传入耳朵,她抬头一看,只见门口一片狼藉,饭菜撒了一地。一旁的小雨边哭边指着小莫说:“老师,小莫把我的饭盒弄倒在地上了!”
“又是小莫!”招绮梦心中哀叹,“把教室垃圾全倒在地上的,是小莫;把同学推倒受伤的,还是小莫。批评了、教育了,怎么一点作用都没有?”
实在无计可施了,她只好去请教经验丰富的刘老师。“你调查了事情的经过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全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老师的话,让招绮梦一时无言以对。她考虑再三,决定去小莫家里家访。
“老师总不听我讲”“老师又冤枉我了”……家访时,墙壁上贴着的一排小纸条引起了招绮梦的注意。她十分疑惑地询问原因,小莫似乎终于找到了情绪发泄口,声泪俱下地讲诉小纸条背后的故事。
一句句“老师你都不听我讲”深深地扎在招绮梦心里,她从桌上拿起一张空白纸条递给小莫,对他说:“小莫,老师要跟你说对不起,原来是我没有认真倾听你的话,多次冤枉你,以后如果再出现老师冤枉你的情况,你写在小纸条上,告诉老师,好不好?老师一定给你回信。”
小莫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认真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小纸条成了招绮梦和小莫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一次,招绮梦像平常一样打开小莫的纸条,惊喜地发现上面写着“老师,谢谢你愿意听我说”,旁边还画了一个笑脸。
后来,招绮梦将“沟通小纸条”推广到班上。在小纸条传递的过程中,她与学生的心也离得更近了。
作为新教师成长第一关,班级管理内容繁杂,涉及班级组织建设、日常管理、活动管理等,除了新手班主任自己从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反思以外,各地教育部门也想方设法,创新培训方式和机制,助力新教师更快地进步。
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通过校级班主任工作坊、班主任成长论坛、区德育教研活动、区德育专题培训、区德心专项调研等举措,大力推动全区班主任队伍建设。
2023年,广州市名班主任熊浩工作室的20名优秀班主任在工作室引领下,在各自学校成立了“校级班主任工作坊”,从个人走向引领团队整体发展的专业成长道路。
熊浩介绍,这些校级班主任工作坊将为职初班主任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深入探索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理念和新策略,齐心协力推动学校班主任团队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更为稳固的基础。
2024年3月,熊浩工作室专门召开了年度工作研讨会暨校级班主任工作坊年度规划线上交流会。各工作坊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工作规划,共同目标是把能量辐射示范带到更多区域,引领更多职初班主任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有的工作坊提出要构建一个持续学习、共同成长的专业共同体,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也有工作坊准备分成四步走,从萌芽阶段、扎根阶段、生长阶段,到绽放阶段,打造一支有幸福感、有责任、有担当的“三有”班主任优秀团队;还有工作坊从“做中学、研中学、专而精”三个角度分享了三年规划,期待经过系列的活动,形成班主任管理的成果汇编。
2024年4月30日,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幼儿园乐言工作坊坊主黄穗萍携工作坊成员参加天河区班主任成长论坛第二期,主题为“体验式家长会怎么开”。
“参与本次活动后,我才清楚认知体验式家长会最好的切入点是孩子。”“体验式家长会不仅仅只是围绕班级常规或家长工作开展,还能以家长们育儿时遇到的问题为主题。”……成员们参加活动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升能力,守好教学主阵地
教学是新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是他们磨练基本功的主战场,也是树立自身威信的关键之处。因此,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过好课堂教学这一关。
2023年,刘伟文毕业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高考时就决定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乡村教师。
成为汕尾陆丰市陈佛庇纪念学校的数学兼美术教师之后,刘伟文十分重视乡村学生的美育培养。然而,在乡村学校开展美育工作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教育资源有限,乡村往往缺乏足够的美术教学资源,如艺术材料、专业工具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其次是艺术视野受限,乡村学生接触外界艺术资源的机会较少,影响了他们艺术视野的拓展。还有部分家长和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美术不如其他学科重要。”刘伟文直言。
但是,他从不气馁。想让学生接触版画,因缺少经费,没法开展,于是,他想出办法,通过“版画+篆刻”的方式,并结合学生这个年龄段喜欢动漫的特点,让他们在橡皮上刻画一些动漫形象,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乐趣,还加深了他们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不同于以往美术课纯手画的常规教学方式,刘伟文经常利用多媒体白板设计互动式教学游戏,如色彩搭配挑战、白描勾线创作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习方式。他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学期间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例如城市的面貌、各地的特色建筑等,借此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
汕尾文化底蕴深厚,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疍家文化、畲族文化等多文化交融的区域。刘伟文还会创建本土化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如把当地非遗英歌舞、麒麟狮、汕尾渔歌等元素融入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各地都有美术家协会,希望能够跟他们对接,获得专业支持和补充,促进我们专业能力的提高。”当记者问到刘伟文希望当地可以提供什么支持时,他第一反应便是对专业成长的渴望。
新教师要站稳讲台,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离不开学校、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的共同助力。
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 )园岭初中部,学校专门针对新入职教师的成长周期和需要,设计了个性化的培养课程,分别为“观·晓学堂”“观·晓讲堂”“观·晓书房”“观·晓展堂”四种形式。
该校教师滕敏解释:“‘观·晓’理解为‘观课堂而后悟道,闻千术而后晓人’,希望新教师能够观摩和练习课堂教学,而后习得教学技能;积累一定教育教学经验,而后知晓教书育人真谛。我们希望通过专题培训、专业实践、专业阅读和专业展示来促进新教师全方位提升,助力他们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享受讲台。”
为了助力新教师成长,各地也都在发力。东莞市从2018年起就以新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以培植职业信念为先导,以开启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构建了“市—镇—校”协同的新教师研训模式。
东莞市教师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李兵告诉记者:“我们聚焦校际间新教师结构不均衡、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难题,提出了‘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覆盖的‘三全’培训设计理念,开发了包含‘师德与职业操守、班主任德育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辅助教学技能’模块的‘四模’培训课程体系,并通过‘培训理念先进化、培训机制规范化、课程设计迭代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考核评价多元化’的‘五化’培训机制,助力新教师站稳、站好讲台。”
通过这样系统的培训,东莞有效推动新教师规范化、专业化成长,大幅缩短了他们的岗位适应期,为他们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辜丹琳毕业后来到东莞启智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宸是她深切关注的一名脑瘫学生。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再到上学后握笔写字,这些对别的小朋友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小宸而言都是难以克服的任务。由于儿时长期在地上爬行,他稚嫩的手指与膝盖都磨得溃烂出血。家庭的困难、旁人的歧视、自身的残疾,这一切都在小宸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为了帮助小宸建立自信心,辜丹琳利用小宸喜爱写作的兴趣点,把小宸的作文《我与孙悟空的故事》改编为心理情景剧剧本,并邀请小宸担任小演员,通过角色扮演让小宸体验自我价值。
然而,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表演心理情景剧绝非易事。排练初期,她细心地观察到小宸内心的忐忑与好奇交织,那双闪烁着不确定的眼睛里,既有着对表演的热爱,也藏着对未知挑战的畏惧。
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雨中人”绘画寻找小宸潜意识的象征性表达,根据心理动力学和投射效应,看到了小宸敏感又自卑的心理背后,是强烈的自尊心。
于是,辜丹琳巧妙地将心理辅导融入排练,注重情感共鸣和同伴协作,时刻关注小宸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他紧张或沮丧,便及时给予鼓励和正向支持。
经过日复一日的排练、一次又一次的背稿、一个又一个的肢体动作,最终,小宸在舞台上仰起头直面观众,一字不差地说出台词,脸上露出无比灿烂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自信。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唤醒小宸内心深处的力量,也让辜丹琳倍感骄傲与欣慰。
如今,小宸被评为东莞市“最美莞邑少年”、东莞市优秀少先队员、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并获教育部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
“我很幸运自己成为一名东莞教师,在入职前后能够参加系统而又完整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优秀前辈的榜样力量、带教导师的专业引领、教师同行的智慧碰撞,还有与学生的共同探索,都让我在教育道路上更加坚定。”辜丹琳说。
来自东莞市横沥中学的语文教师彭洁也对新教师研训深有感受:“在上岗前,我们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关于课堂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等,都有专业的优秀教师为我们答疑解惑。工作第三年,我参加东莞市品质课堂大赛,获得潜力组一等奖。”
以赛促学,装上成长助推器
如果说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是新教师成长的必过关卡,那么比赛可以说是他们成长的助推器。对于新教师而言,每一次参加比赛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不仅考验技能,还能锤炼心智;每一次参加比赛都是一个奇妙的机遇,不仅开阔眼界,还能丰富经验。
2024年5—6月,深圳市龙华区举办了第三届中小学校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考核评比暨新教师风采展示活动。
活动分为“校级考核”和“区级展示”两大阶段。其中,“校级考核”共设6个考核项目,分梯级分项目进行,全区4000余名新教师全员参与。“区级展示”围绕“写一手好字、练一副好口才、读一些好书、写一手好文章、上一节好课”要求,分梯级分项目,设置了四个活动项目,分别为2023 年入职新教师粉笔字书写评比、2022 年入职新教师读书分享评比、2021 年入职新教师反思撰写评比及近三年入职新教师课堂风采展示,全区322名新教师参与。
为什么要分梯级分项目开展比赛?
原来,由于学位数量激增,龙华区近三年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累计超过4000余人,其中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超过60%,博士学历的毕业生数十人。为助力这一支庞大且结构多元的职初教师群体成长,龙华搭建了区域职初教师“333”培养体系,即以培养制度、培养课程、培养效果评估、培养管理为横轴,区域、学校、指导教师、职初教师四级为纵轴,形成“三个梯级、三大维度、三方联动”的培养体系。
“通过区域、学校、指导教师三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新教师开展‘进阶式’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建立‘适应’‘胜任’‘创优’三个不同的培养梯度。在培养内容方面,虽然同样都是三大维度16个核心能力指标,但是要求有所不同。”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部负责人刘洪翔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