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党史教育入课堂的“四维逻辑”

作者: 许敏平

党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鲜活素材,深入推动党史教育进课堂,入心入脑,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与党史铸魂育人的协同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强化价值、理论、历史、实践“四维逻辑”,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学校思政课是进行党史教育的主渠道,将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正确处理好高中思政课教材和“党史教科书”的关系,既是思政育人的内在要求,又是党史铸魂育人的应有之义。

一、价值逻辑:落实思政立德树人,发挥党史铸魂育人

1.明晰顶层设计,领会党史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导向

明晰顶层设计,重视党史的价值导向,理顺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逻辑是开展党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侧重于推动学生深入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真正发挥党史的“学史增信”价值,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奋进新征程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2.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认知党史,提升政治认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议题选择、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入党史故事、党史理论、党史人物等,进而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推动学生实现积极的价值引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理论逻辑:融通思政与党史,建构学理性逻辑体系

1.找准党史教育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契合点

党史从横向维度包括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从纵向维度包括党的重大事件与会议、党的理论、党的精神、党的经验等。这些内容都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通。因此,教师可以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模块不同特点融入党史教育。

2.建构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逻辑体系

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表现为指引学生运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术语、理论知识、学科语言等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既凸显党史的历史韵味和理论深度,又体现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属性。这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全方位构建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逻辑体系,学会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解读党史。

三、历史逻辑:立足时空增厚度,把握党史的思政脉络

1.建构以时间顺序连成的纵线,把握历史同源

党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含了许多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等思想,以时间为发展脉络,可以将关键事件串联起来,呈现党的光荣传统、奋斗经验、丰功伟绩、核心思想等,这些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丰厚资源。因此,教师要熟悉党史发展脉络,以时间为轴线,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党的重要发展历程,揭示此背后的理论思想,以历史视角讲解思政课。

2.建构以空间联系构成的横线,完善党史思政体系

从横向看,党史包含奋斗的历史、理论创新的历史以及自身建设的历史,可更好地与高中思想政治体系相融合。由此,在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需要采取全景式呈现、阶段式呈现等情境创设方式,呈现党史,引导学生坚定历史选择,遵循历史规律,学会科学选用历史信息。

四、实践逻辑:依托特色创新资源,多元导向学史力行

1.把握实践逻辑的互通性,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党的伟大理论、历史经验源自对实践的提炼,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党史的实践逻辑。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传播时代声音,体现时代精神。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党史的历史逻辑,并结合时代变迁,把握党史在实践中的新变化。

2.发掘本土化党史特色资源,开展体验式红色研学

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开展议题式研学旅行活动。在体验式红色社会大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走访老英雄、参观为人故居、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亲身聆听、感悟党史,同时运用思政学科理论知识完成议题任务,提炼、分享研学成果。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思政课程视域下的普通高中学生党史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KDY094)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